欢迎进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本站访问人数:
网站首页
全院概况
农科动态
通知公告
机构设置
专家队伍
平台建设
成果展示
科技服务
党建文化
精神文明创建
农科要闻
更多>>
市委第五巡察组巡察公告
1
2
3
4
5
6
通知公告
更多>>
小麦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小麦新品系济农17213(审定后)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大豆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市委第五巡察组巡察公告
2025年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预算
关于办理2024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
农技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技百科
黄淮夏大豆花荚期主要害虫防控技术
黄淮夏大豆区陆续进入开花结荚期,应重点关注点蜂缘蝽、蜗牛等害虫防控。点蜂缘蝽主要吸食大豆的茎、叶、花和荚果内的汁液,为害荚果造成种子发育停滞和死亡,导致源库关系失衡,引起大豆荚而不实,茎叶青绿。这种现象俗称“症青”,严重时绝收,对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危害极大。蜗牛属软体动物,觅食范围非常广泛,尤其喜食多汁鲜嫩的植物组织。蜗牛舐食大豆叶、茎,造成孔洞或吃断,成贝食量较大,边吃边排泄粪便,具有暴食性。数量多时,叶片被取食严重,甚至吃光,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导致豆荚少,豆粒少,严重影响产量。蜗牛为害后常引发病菌污染,造成腐烂。 一、主要害虫发生与危害 (一)点蜂缘蝽识别与发生规律 1.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17毫米,宽3.6~4.5毫米,狭长,黄褐至黑褐色,被白色细绒毛。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触角第1节长于第2节,第1、2、3节端部稍膨大,基半部色淡,第4节基部距1/4处色淡。头、胸部两侧的黄色光滑斑纹成点斑状或消失。前胸背板及胸侧板具许多不规则的黑色颗粒,前胸背板前叶向前倾斜,前缘具领片,后缘有2个弯曲,侧角成刺状。小盾片三角形。腹部侧接缘稍外露,黄黑相间。足与体同色,胫节中段色淡,后足腿节粗大,有黄斑,腹面具4个较长的刺和几个小齿,基部内侧无突起后足胫节向背面弯曲。腹下散生许多不规则的小黑点。 若虫 1~4龄体似蚂蚁,5龄体似成虫仅翅较短。各龄体长:1龄2.8~3.3毫米,2龄4.5~4.7毫米,3龄6.8~8.4毫米,4龄9.9~11.3毫米,5龄12.7~14毫米。 卵 长约1.3毫米,宽约1毫米。半卵圆形,附着面弧状,上面平坦部的中间有一条不太明显的横形带脊。 图1 点蜂缘蝽各虫态特征(史树森摄) 2. 发生规律 点蜂缘蝽一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和草丛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春大豆、菜豆、豇豆等豆科作物上产卵,若虫取食作物茎叶和豆荚的汁液。第一代成虫6月上旬开始出现,在豇豆、菜豆等作物上产卵为害,第二代成虫7月中旬开始羽化,8月中下旬盛发,此时大量飞往莲田为害。第三代成虫9月上旬至11月中旬羽化,10月下旬以后陆续蛰伏越冬。 (二)蜗牛识别与发生规律 1. 形态特征 (1)同型巴蜗牛 成贝:壳质厚,扁球形,壳高11.5~12.5毫米,宽15~17毫米,有5~6个螺层,顶部几个螺层增长缓慢,略膨胀,螺旋部低矮,体螺层增长迅速、膨大。壳顶钝,缝合线深。壳面有细的生长线,贝壳呈黄褐色、红褐色、灰褐色或梨色。在体螺层周缘和缝合线上,常有一条暗褐色色带,但有些个体没有。壳口呈马蹄形,口缘锋利,轴缘外折,遮盖部分脐孔。脐孔呈圆孔状,小而深。个体间形态变异较大。 卵:圆球形,直径2毫米,乳白色有光泽,渐变淡黄色,近孵化时为土黄色。 (2)灰巴蜗牛 成贝:贝壳呈圆球型,壳高18~21毫米,宽20~23毫米,有5.5~6个螺层,顶部几个螺层略膨胀。体螺层膨大,贝壳黄褐色或琥珀色,常分布暗色不规则斑点,而且有细致而稠密的生长线和螺纹。壳顶尖,缝合线深,壳口椭圆形,口缘完整,略外折,锋利、易碎。轴缘在脐口处外折,略遮盖脐孔,脐孔狭窄,呈缝状。个体大小、颜色差异较大。 卵:圆球形,白色。 图1 同型巴蜗牛(左)和灰巴蜗牛(右)(史树森摄) 2. 发生规律 同型巴蜗牛和灰巴蜗牛在山东一年发生1代。两种蜗牛都以成贝或幼贝在豆类、蔬菜、棉花、玉米、麦类等作物根部,以及砖块、烂草堆和疏松的土壤下越冬,壳口有白膜封闭。次年3月当气温回升到10℃~15℃时开始活动,先在豆类、麦类及油菜等夏熟作物上为害。蜗牛成贝于4月中旬开始交配产卵,5月底至6月初为产卵高峰,气温偏低或多雨年份的产卵期可延迟到7月;蜗牛幼贝从5月上中旬起陆续孵化。成贝、幼贝于4月下旬后逐渐转移至棉花苗床、地膜棉、直播棉、移栽棉、春播大豆和直播玉米等秋熟作物上为害。 二、防治技术要点 (一)点蜂缘蝽 1. 化学防治 从大豆花期开始喷施噻虫嗪、吡虫啉、氰戊菊酯、氯虫·噻虫嗪等杀虫剂,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有效防控点蜂缘蝽为害和“症青”发生。 2.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捕食性天敌(例如球腹蛛、长螳螂和蜻蜓)和寄生性天敌黑卵蜂等,对控制点蜂缘蝽的发生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3. 农业防治 及时铲除田间及周围的早花早实的野生杂草,避免其成为点蜂缘蝽的早春过渡寄主。收获后进行深耕,清理田间及周围的秸秆、杂草、枯枝落叶,压低越冬虫源基数,降低明年点蜂缘蝽的暴发程度。 点蜂缘蝽飞行速度快、移动能力强、寄主多、危害大,建议各地集中行动,统防统治。 (二)蜗牛 1. 农业防治 秋季耕翻土地;清除田间及邻近杂草,清理地边石块和杂物等可供蜗牛栖息的场所。播种后和幼苗期田间,及时中耕翻晒土壤,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减少发生量。 2. 物理防治 豆田周边开隔离沟或撒生石灰或草木灰或干细沙阻止蜗牛进入豆田。于黄昏、清晨和阴雨天进行人工捕捉,也可用树叶、杂草、菜叶等作诱集堆,集中捕捉潜伏在诱集堆下的蜗牛。 3. 生物防治 在清晨、傍晚或阴雨天气蜗牛活动期间,放鸭子到田间啄食蜗牛,但要注意回避作物的幼苗期和结实期,否则得不偿失。 4.化学防治 (1)施毒土毒饵 6%四聚乙醛颗粒剂7.5千克/公顷或6%甲萘·四聚颗粒剂7.5千克/公顷,拌细土225~300千克,撒施在田间;或用90%的晶体敌百虫250克与炒香的棉籽饼粉5千克拌成毒饵,于傍晚在田间撒施。 (2)药剂喷雾 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稀释喷雾,也可用80.3%的克蜗净可湿性粉剂170倍稀释喷雾防治,或用6%除蜗灵2号7.50~11.25千克/公顷均匀撒施防治。 三、技术依托单位: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联系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邮政编码:130118 联系人:高宇、史树森 联系电话:13578788042,13039147363 电子邮箱:sss-63@263.com (来源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
[2021-08-23]
全省中药材防涝抗风安全生产的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全省中药材已进入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近期灾害性天气现象频发,特别是台风“烟花”的入侵,带来了大范围的大风暴雨,为有效减轻风、涝等灾害的影响,促进中药材安全生产,按照抢排积水防内涝、除草散墒防倒伏、科学用药防病虫的技术要求,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鲁中南药材产区 区内的主要药材品种为金银花、丹参和徐长卿。金银花已进入枝条生长旺期,丹参进入根系增重期,徐长卿进入开花期,技术措施主要是以下3点。 1、抢排积水。夏季天气炎热,金银花、丹参、徐长卿积水超过3天,易导致沤根烂根。涝灾发生后要尽快清沟通渠,放水排水,严重者应及时抽水,尽快减少田间积水时间,避免形成内涝。 2、除草中耕。积水排出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对于覆膜的丹参田适当中耕破膜,提高土壤水分散失能力,防止沤根。对于倒伏的徐长卿地块,及时培土扶正,防止再次倒伏。 3、壮株防病。重点加强金银花、徐长卿叶部病害(主要是灰霉病、白粉病、叶斑病等)的防治,选择施用杀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哈慈木霉菌等、叶面营养肥磷酸二氢钾、黄腐酸钾、碳酸氢钾等进行预防保护。 二、鲁东半岛药材产区 区内主要药材品种为西洋参,目前西洋参已进入种子关键成熟期和西洋参根系增重期,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5点。 1、抢排积水。整修遮阴棚排水系统。涝灾发生后,及时清淤排水,严重积水地块及时抽水,严防参床积水。积水易造成西洋参根腐病、茎腐病等的发生,导致植株死亡。 2、固架强棚。加固西洋参遮阴棚的边杆和棚内竖杆,预防台风或大风等揭顶倒棚。 3、及时通风除草。积水排出后,及时通风降湿、散墒,拔除杂草。 4、壮株防病。重点预防西洋参的灰霉病、黑斑病、白粉病、根腐病等,选择施用甲基营养性芽孢杆菌、哈慈木霉菌等;叶面营养肥磷酸二氢钾、黄腐酸钾、碳酸氢钾等进行预防保护。 5、适时抢收种子。对于积水受灾较重的产籽地块,适时抢收种籽,防止种籽发霉腐烂,确保种子产量和质量。 三、鲁西南药材产区 域内主要药材品种为丹皮、赤芍、麦冬等。丹皮、赤芍进入果实成熟期和根系增重期;麦冬进入开花期和根系膨大期。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4点。 1、抢排积水。丹皮、赤芍、麦冬都是根类药材,特别是丹皮和白芍,严忌积水,否则很易烂根导致植株死亡。涝灾发生后要尽快清沟通渠,放水排水,严重者应及时抽水,尽快减少田间积水时间,严禁形成内涝。 2、除草中耕。积水排出后,对于倒伏的丹皮、赤芍地块,及时培土扶正,防止烂叶和再次倒伏。在地面泛白时,及时中耕除草、散墒,破除土壤板结层,提高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生长。 3、适时抢收。对于积水受灾较重的产籽地块,要适时抢收种籽,防止种籽发霉腐烂,确保种子产量和质量。 4、壮株防病。重点加强丹皮根腐病、白粉病等,赤芍灰霉病、叶斑病、软腐病等病害的防治,选择施用杀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哈慈木霉菌等进行预防保护。 四、黄河三角洲药材产区 域内主要盐生药材品种有蒲公英、板蓝根、菊花、皂角、酸枣仁等。蒲公英、板蓝根、菊花都进入植株生长盛期,皂角、酸枣仁已进入结果期,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3点。 抢排积水。域内地势平坦,遇大雨常常排水不畅,蒲公英、板蓝根、药用菊花等均耐旱怕涝,雨后抓紧深挖沟渠,放水排水,严重者应及时抽水,降低地下水位,尽快减少田间积水时间,严禁形成内涝。 中耕除草。出现倒伏的药用菊花、皂角、酸枣仁地块,田间积水排净后,及时将倒伏植株培土扶正,中耕除草,散墒防土壤板结。 病害防治。板蓝根重点有根腐病、霜霉病等,蒲公英重点有根腐病、褐斑病等,药用菊花重点有枯萎病、霜霉病等,选择施用杀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哈慈木霉菌等,叶面营养肥磷酸二氢钾、黄腐酸钾、碳酸氢钾等进行预防保护。 注:不同区域中的同种药材可以相互参考采用。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 山东省中药材行业协会 山东省金银花行业协会 2021年7月30日
[2021-07-30]
水稻灾后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山东省水稻创新团队济宁试验站 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稻创新团队 为切实减轻台风大雨对水稻生长危害,尽快恢复水稻生长,特制定如下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洪涝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没有淹水的田块,要进一步疏通沟渠,清理三沟,保障排水能力。受淹稻田要尽快组织排水,及时降低田间水位,争取让水稻叶尖及早露出水面。在高温烈日情况下,不能一次性将水排干,必须保留3~5厘米水层,防止高强度的叶面蒸发导致植株生理失水而枯死。在退水时随退水涝去漂浮物,清除烂叶、黄叶,及时使用喷雾器用清水洗去沾在叶片表面的泥浆,减少稻苗压伤和苗叶腐烂,重点在上面3片叶。 二、倒伏地块慎重管理。对倒伏的稻株,要尽量扶正,能扶尽扶,恢复植株的正常生长状态。大水退后,要及时在田间四周开好排水沟,特别是低洼田一定要开沟排水,促进根系恢复生长,既保持稻株需水又保证土壤通气。退水后3-5天左右根据不同情况适量追肥,若早晨植株叶片有“吐水”现象,根部有白根发生,茎基部坚挺,可实施根外追肥和叶面喷肥相结合,养根保叶,恢复生长。 三、科学进行叶面施肥。当前水稻已进入穗分化期,未施穗肥的地块,排水后应抓紧施用穗肥;田面撒施以速效氮钾肥为主,氮肥可以采用硫铵或尿素,每亩3-5公斤,配合2.5公斤左右氯化钾,施肥时保持田面有薄水层。选择阴天露水干后或晴天下午4时以后施肥。叶面喷施采用0.2%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有条件的可以采用飞机喷施,5天左右补喷一次。为减少用工,叶面喷肥可与喷洒化学农药结合进行。喷药时可适当多喷水,起清洗植株的作用。 四、注意防治病虫害。由于强降雨的原因,雨后应注意调查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发生动态,应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时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可每亩用20%甲维·茚虫威微乳剂10毫升或30%茚虫威10克,或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稻腾)30g,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稻飞虱亩用25%吡蚜酮24—30克,或10%吡虫啉50克,或25%噻嗪酮(扑虱灵)50-60克,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科研基地管理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供稿)
[2021-07-29]
2021年黄淮海夏大豆生产技术意见
当前,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即将开始播种。针对黄淮海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农时情况,现制定了2021年黄淮海夏大豆生产技术意见。 (一)精选良种,夯实基础。为满足轻简化栽培需要,推荐选择稳产高产、高蛋白、抗病性好、秆强抗倒、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大豆品种。所选品种应通过当地审定或引种备案,严禁跨区引种。播前做好种子精选和发芽试验,发芽率低、活力差的种子严禁使用。针对近年大豆田间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等土传病害呈加重的趋势,建议选用种衣剂进行播前拌种,提高大豆保苗率。 (二)抢墒播种,培育壮苗。小麦收获后抢墒播种夏大豆,黄淮海中南部地区争取在6月15日、北部地区在6月20日前完成播种。有条件的地区建议使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播种、侧深施肥、秸秆覆盖等作业环节,既可保墒,又可防止土壤板结,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也可采取小麦低茬收割、秸秆粉碎抛撒、趁墒免耕贴茬播种的方式。黄淮南部地区播种时应注意开好“三沟”,预防涝害。 (三)合理密植,优化群体。根据品种特性及生产条件等确定适宜种植密度。一般每亩用种3—6公斤,行距40厘米,亩保苗1.5万—1.8万株,耐密品种或晚播品种应适当增加密度。对种植密度偏大、生长过旺地块,建议在初花期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防止倒伏。 (四)精准施药,绿色防控。重点加强大豆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点蜂缘蝽、蛴螬等病虫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适时开展绿色防控。可在免耕覆秸精量播种的同时进行封闭除草,也可在大豆2—3片复叶期进行苗后除草。严格规范喷药时机、方法和用量,避免重喷、漏喷,降低药害发生,提高防除效果。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统防统治。 (五)适时机收,保质保量。大豆籽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时进行机械收获,最佳时期在完熟初期,叶片脱落、茎秆变黄,要注意避开露水,防止籽粒粘附泥土,影响外观品质。建议选用大豆专用收割机,或者配备大豆收获专用割台的收割机收获。如果使用稻麦收割机收获,要注意调整拨禾轮转速,减轻对大豆秸秆的击打力度,减少落荚落粒,正确选择和调整脱粒滚筒的转速与间隙,降低大豆籽粒机收破损率。 (供稿: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济宁大豆综合试验站 来源: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21-06-11]
关于微山县部分马铃薯种植区病害发生调查的简报
关于微山县部分马铃薯种植区病害发生调查 简报 2021年5月22日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薯类创新团队相关专家应微山县农业农村局邀请赴微山县付村街道办事处调查了该地区农户在今年春马铃薯大田生产种植中的病害发生情况,并重点调研了20多亩马铃薯典型发病地块,发现病害发生种类主要集中表现为马铃薯黄萎病、马铃薯黑胫病,还有零星发生的马铃薯黑痣病、马铃薯病毒病等土传、种传病害。 本次调查活动由薯类创新团队济宁综合试验站长济宁农业科学院徐宝连研究员组织,参加成员有创新团队植保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张剑峰教授及其团队成员迟胜起副教授、薯类创新团队枣庄综合试验站许杰高级农艺师,专家们在种植现场对薯农就病害防控及下一步田间技术管理提出了指导建议。现场调研结束后,团队专家与微山县农业局及乡镇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和部分薯农进行了座谈,并提出了今后马铃薯生产中病虫害综合防控的建议: 1、相关部门和种植户要加强种薯质量检测、管理和种源情况的调查,避免种薯携带、传播病虫害。 2、尽量选用正规种薯公司繁育的高级别种薯,在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3、加强轮作,可减轻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发生。 薯类创新团队济宁综合试验站 薯类创新团队植保岗位 薯类创新团队枣庄综合试验站 2021年5月22日 (蔬菜花卉研究所 供稿)
[2021-06-04]
夏大豆主要病虫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意见
大豆主要病虫害有大豆根腐病、疫霉根腐病、叶斑病、蚜虫、棉铃虫、点蜂缘蝽、烟粉虱、病毒病等。为确保我市大豆提质增效,综合运用农业防控、物理防控和“三次”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整建制做好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达到农药减量控害、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 一、农业防控 1、选用高产优质良种,提高抗病性。如:齐黄34、安豆3、齐黄30、中黄系列、山宁21等。 2、清洁田园,合理轮作换茬。大豆收获后清除病虫残体,在田外进行销毁,能有效降低病虫越冬基数;有轮作条件的应与禾本科作物或甘薯、瓜菜轮作,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3、适期晚播,减轻症青发生。大豆是短日照作物,不喜高温,近年来在大豆授粉期(7月下至8月上)济宁市气温偏高的年份较多,如果播种过早,开花授粉期容易与高温天气吻合,影响授粉与籽粒发育,造成“大豆症青”现象发生。不要抢墒播种,济宁市夏大豆最佳播种期为6月15-22日。 二、物理防控 杀虫灯、生物食诱剂适用于大豆整建制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合作社、种粮大户集中连片使用,有效诱杀各种害虫成虫,减少田间卵虫量。选择其中一种使用即可。 1、杀虫灯。6-9月份,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按照1盏灯控制40-50亩的规模,有效诱杀蛴螬、棉铃虫、甜菜夜蛾等成虫。 2、生物食诱剂。每亩食诱剂100ml,与水按照1:1比例稀释,每亩药液200ml,在大豆上部叶片滴洒单行长10-15米,人工进行条带撒施,每亩1点,均匀分布,有效诱杀棉铃虫、地老虎、甜菜夜蛾等成虫,或采用植物无人机定向滴洒。 三、大豆“三次”科学用药技术 1、种子包衣:选持效期长的复配剂,如35%噻虫 * 福 * 萎锈灵悬浮种衣剂500-570ml/100千克种子进行包衣,有效预防点蜂缘蝽、苗蚜及大豆根腐病等,减少苗期施农药一次; 2、杂草防除:可选960克/升精异丙甲草胺乳油60-85ml/亩,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防除各类杂草,或100克/升精惡唑禾草灵40-60ml/亩茎叶喷雾,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 3、大豆“一控双增”技术:在开花期至初荚期(7月底-8月上旬)采用杀虫杀菌剂一次施药,产量和质量双增。一次用药可防治点蜂缘蝽、烟粉虱、棉铃虫、甜菜夜蛾、叶斑病等多种病虫害。最好采用新型植保机械整建制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药可选: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50-60ml/亩+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4-6ml/亩,或者18.7%丙环 * 嘧菌酯悬浮剂30-60ml/亩+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4-6ml/亩均匀喷雾。植株和豆荚上留有明显刺吸黑点的“大豆症青”现象,为点蜂缘蝽刺吸危害所致。 四、农田蜗牛、烟粉虱 对农田蜗牛密度大的地块,可选杀螺引诱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500-600克/亩或灭旱螺(含2%灭梭威)颗粒剂330-600克/亩撒施根部地表;若田间幼体数量多,同时向植株上喷施农药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4-6ml/亩。对烟粉虱密度大的地块,可选用22%螺虫 * 噻虫啉悬浮剂(对卵、幼虫有特效)30-40ml/亩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0-13克/亩。防控农田蜗牛、烟粉虱,最好采用新型植保机械专业化统防统治,结合群防群治,比一家一户分散防治效果佳。 (来源: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1-06-03]
夏玉米病虫发生趋势及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意见
根据市(县、区)植保部门测报灯诱集成虫基数、气象预报、种植方式、结合历史资料综合分析,预计2021年我市夏玉米主要病虫草害为中等发生。其中二点委夜蛾、农田蜗牛在管理粗放的有覆盖物的玉米田中等发生;玉米苗期蓟马中等发生;玉米褐斑病、玉米锈病中偏轻发生,感病品种田偏重发生;顶腐病在土壤贫瘠地块中等发生;二代、三代粘虫偏轻发生。特别警惕草地贪夜蛾入侵为害,根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通报,截至5月12日,长江以北见虫县数增加,发生面积大于去年同期。据专家研判,草地贪夜蛾对北方夏玉米为害仍存有较大风险。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两减三保”生态理念,运用农业防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控和“三次”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目的。“三次”用药技术即播种期种子包衣、播种期或苗期化学除草及大喇叭口至初穗期“玉米一防双减”,减施苗期用药一次。科学用药务必抓住防治适期,即害虫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病害在发生初期,及时实行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确保我市玉米丰产丰收,现简介如下: 一、农业防控 1、选用抗性良种。登海3号、登海605、农大108、鲁单818等品种对玉米锈病、褐斑病抗性较好。 2、清除覆盖物。对直接播种的夏玉米田,一定要清除玉米苗基部的覆盖物,打捆带出田外(集中堆沤后还田、发电、造纸等综合利用),消除农田蜗牛、二点委夜蛾、粘虫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同时减少秸秆直接还田病虫源数量积累。 二、物理防控(理化诱控技术) 杀虫灯、生物食诱剂、性诱剂适用于玉米整建制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合作社、种粮大户集中连片使用,有效诱杀各种害虫成虫,减少田间卵虫量。可任选一种。 1、杀虫灯。6-9月份,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按照1盏灯控制50亩的规模,有效诱杀草地贪夜蛾、蛴螬、棉铃虫、玉米螟、粘虫等成虫。 2、生物食诱剂。在成虫高峰期,生物食诱剂使用剂量每亩100mL ,与水按1:1配比后,以1升生物食诱剂加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克,混匀后滴洒到作物顶端叶片上,每亩药液200mL,条带施药长度玉米单行10-15米,每亩1个条带,均匀分布有效诱杀棉铃虫、草地贪夜蛾、地老虎、玉米螟、二点委夜蛾等成虫。 3、草地贪夜蛾性诱剂。安装草地贪夜蛾性诱设备,每30亩一套,用于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动态,以便及时预警。 三、3次科学用药技术 1、种子包衣:选用持效期长的杀虫杀菌剂处理玉米种子,一般可减少苗期施农药一次,有效预防草地贪夜蛾、蛴螬、金针虫、蓟马、二代粘虫、褐斑病、茎基腐病、瘤黑粉等玉米多种病虫害。农药可选29%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468-561ml/100千克种子,或9%吡唑醚·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悬浮剂2-3千克/100千克种子,进行种子包衣处理。 2、杂草防除:一是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可用26%噻酮·异惡唑悬浮剂除草剂25-30ml/亩,均匀喷施封闭地面可防除各种杂草,持效期达40天,既封闭除草,又对后期出土杂草有效(有遇雨激活特性)。二是出苗后喷雾除草于玉米3-5叶安全期内,可选用30%苯唑草酮悬浮剂5-6ml/亩或40克/升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70-100ml/亩,任选一种每亩兑水60千克足量喷雾防除一年生杂草。 3、玉米“一防双减”技术:即大喇叭口至初穗期,可选择3%甲维盐水乳剂5-8克/亩+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70ml/亩混合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12克/亩+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40-60ml/亩混合进行喷雾,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锈病、玉米穗虫(玉米螟、棉铃虫、稀点雪灯蛾)、蚜虫、三代粘虫、顶腐病、弯孢菌叶斑病、大小斑病等。充分发挥新型植保机械--植保无人机的统防统治作用,有效解决玉米穗期植株高大,不容易防治的瓶颈。 四、草地贪夜蛾、二点委夜蛾、农田蜗牛 田间查见草地贪夜蛾幼虫,采用应急防控,重点喷施玉米芯叶,农药可选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氯虫苯甲酰胺、甲维·氟铃脲、甲维·虫螨腈等农业农村部推荐种类(见附件);二点委夜蛾密度大的地块,选用1%甲维盐水乳剂330-500ml/亩,或者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10ml/亩兑足量水喷雾玉米茎基部;对农田蜗牛密度大的地块,可选杀螺引诱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500-600克/亩或灭旱螺(含2%灭梭威)颗粒剂330-600克/亩撒施根部。 附件:农业农村部发布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用药推荐名单(农农发〔2020〕1号)。 一、单剂(8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氟苯虫酰胺。 二、生物制剂(6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草地贪夜蛾性引诱剂。 三、复配制剂(14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铃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虫脲·高效氯氟氰菊酯、氟铃脲·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铃脲、氟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氧虫酰肼·茚虫威。推荐名单有效时间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 (来源: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1-06-03]
警惕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
小麦赤霉病不仅导致麦穗枯死,籽粒皱缩、干瘪,大发生时可导致小麦严重减产,并且病粒含有毒素,食用后可引起人畜中毒,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在菌源充足、品种感病的情况下,齐穗扬花期遇两天以上连阴雨或大雾结露天气,赤霉病极易发生流行。 预报依据: 1、菌源量充足。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报,黄淮北部小麦-玉米(水稻)连作区菌源量充足; 2、抗病品种多。我市主栽品种多数不抗小麦赤霉病,易感品种比例高达90%; 3、气象条件适宜。4月下旬我市有三次降雨过程,其中4月20-23日连续阴雨,24-25日多云转阴有小雨、27日前后阴有小雨,旬平均降水量20-25mm,较常年偏多。 4、小麦生育期吻合。当前我市小麦长势良好,生育期同常年,4月25日至5月初正值小麦齐穗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侵染的关键时期。 防治适期:齐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待雨、大雾停后立即喷药预防,一旦错过,无法补救,将影响小麦产量。 科学施药:农药可选戊唑·多菌灵、烯唑·多菌灵、肟菌·戊唑醇、戊唑·咪鲜胺、丙硫菌唑·戊唑醇等复配农药,兼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蚜虫若达到防治指标,再加入吡虫啉、噻虫·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进行小麦“一喷三防”。同时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彩色明白纸、悬挂条幅、网站及微信群等方式,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统防统治作用,结合群防群治,防控不留死角。 (来源: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1-06-03]
大蒜病虫害防治
病害 叶枯病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施足有机肥,提高大蒜植株抗病能力;实行轮作种植,改变虫源、菌源寄主环境,以减少病虫害;并控制好温度,降低田间空气湿度,预防病害;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残株落叶等方法隔断病虫害寄主。 化学防治:播前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浸种;蒜株上部病叶率达5%时,使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稀释喷雾,7~10d/次,连续使用2~3次。 白腐病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采用覆盖地膜,轮作种植,增强大蒜植株抗病能力,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病株残体等方法。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喷雾,10d/次,连续使用2次。 锈病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轮作种植,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病株残体等方法。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使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喷雾,10~15d/次,连续使用2~3次。 软腐病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降低湿度,轮作种植,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病株残体等方法。 虫害 蒜蛆 农业防治:在大蒜叶上和根部撒草木灰,能有效防虫和增产。 化学防治:用80%的敌百虫粉剂拌种;90%敌百虫粉剂800~1000倍稀释喷雾,防治早期幼虫。成虫盛发期防治方法是90%敌百虫800~1000倍稀释喷雾,7d/次,连续使用2~3次进行防治。 葱蓟马 农业防治: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性,收获后要彻底清园,清除杂草和病株残体,隔断病虫害寄主。 化学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倍稀释喷雾,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倍稀释喷雾,7~10d/次,连续使用2~3次进行防治。 摘自百度百科
[2021-06-03]
大蒜栽培技术
播种准备 为防止大蒜在严寒冬季被冻死,生产蒜头要选择大头、少瓣、抽薹力弱、休眠期长、蒜头重50g以上的品种,生产蒜薹则选择抽薹早、薹粗长的品种,播种时期选择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以大蒜能够在越冬前长到5~6片叶为佳,以减少冻害的发生。 播种 蒜头在土壤中生长、膨大,因此要选择土壤疏松、地势一燥平坦,排灌方便、富含有机质的肥沃的保肥水能力强的砂壤地块进行栽培。大蒜是悬状须根,根主要分布在5~25cm土层中,大蒜根系吸水肥能力较弱,播种前要求深耕、精细整地,深翻土壤30~40cm,整平土壤作畦,畦宽3m,且播种前,撒施基肥,一般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3~4m³/667㎡+尿素450kg/667㎡+磷肥450kg/667㎡+钾肥525kg/667㎡,施肥过程中切记化肥避免用量过大,以免抑制大蒜生长,影响产量,同时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以避免生肥发酵烧伤蒜根,并引发蒜蛆等虫害的发生。规模化栽培时,播种一般适宜深度为3~4cm,密度为行距16~18cm,株距8~12cm左右,667㎡栽4万株上下。大蒜播种方法有插种和开沟播种两种。 田间管理 追肥:①幼苗期:每667㎡施入复合肥15~20kg以补充底肥不足。②花茎伸长期:每667㎡追肥复合肥15~20kg,确保养分充足,促使其旺盛生长。③蒜头膨大期:蒜薹收获后,蒜头收获前结合灌水每667㎡追施大蒜专用复合肥10~5kg,以确保丰富的养分促进蒜头膨大。 浇水:①大蒜播种后,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且不积水,确保出苗整齐。②幼苗期,根据土质灌水1~2次,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增强幼苗抗寒性。③花芽、鳞芽分化期,及时浇返青水。④蒜薹伸长期,加强肥水管理,要连续浇水,保证畦面不干,以水促薹促进叶片生长,蒜薹采收前2~3d停止浇水,增加韧性,以利采薹贮运。⑤蒜头膨大期,在蒜薹收获后浇水,保持畦面不干,忌曝晒,防蒜头灼伤,直到收获前5d停止灌水,促进叶部的同化物质加速向蒜头转运。 其他:在各生育期及时除草。 摘自百度百科
[2021-06-03]
页次:2/2页 共 20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