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农科动态
龙年初一,到处洋溢着欢度春节的美好祝福。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在海南这片热土上,依然是姹紫嫣红,绿意盎然。
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的试验田里,我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团队成员仍和往常一样,早晨七点准时迎着黎明曙光,置身于近十万株玉米试验田,开始一天的调查、记载、管理等重复性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近50 年来,每年11月初,为了尽早尽快培育出耐密高产广适宜机收的玉米杂交新品种,市农科院玉米育种工作者就像候鸟一样,带着十月份刚从自家试验田里面收获的近3000余份育种材料,经过考种、鉴定和一层层筛选,跋山涉水带来海南基地,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南繁硅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对玉米育种的队友们来说,人生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育种试验田里度过的,与家人的远离和思念,甚至身体上出现了不适,都没有动摇他们对玉米育种事业的信念。今年选择坚守在这片土地的是富有管理经验、勤劳韧干的薛法新和新引进的研究生张岩,他们担负着农民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白天负责管理好田间浇水、施肥、除草、打药等工作,晚上及时记录和处理数据,梳理试验进度,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他们要对从基础材料扩繁、组配杂交组合、群体改良到隔离区小制种的16 亩试验田,每个玉米果穗、每个育种行、每个育种材料田块都要保证肥水药合理管理,调查一丝不苟,工作量大、人员经费紧张,但他们从来没有叫过苦,勇挑重担,在心里始终盛满着成功的喜悦。
数十年如一日艰辛的付出获得了丰硕的收获。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近三年审定国审玉米品种儒研818、山东省审定玉米品种鲁宁738、济糯23 等7 个,先后获省部级和市级科研奖励20 余次,为济宁及周边区域玉米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品种和技术保障。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将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济宁农科院力量。”蒋飞说。
(玉米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