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本站访问人数:
网站首页
全院概况
农科动态
通知公告
机构设置
专家队伍
平台建设
成果展示
科技服务
党建文化
精神文明创建
农科要闻
更多>>
1
2
3
4
5
6
通知公告
更多>>
小麦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小麦新品系济农17213(审定后)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大豆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市委第五巡察组巡察公告
2025年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预算
关于办理2024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
科技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服务
我院大豆课题组赴东平县、梁山县考察大豆新品种山宁29、山宁41的示范展示情况
9月3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素真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前往东平县、梁山县大豆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大豆新品种山宁29、山宁41的示范展示情况。此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新品种在实际种植中的表现,为进一步推广和优化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在东平县,团队成员重点观察山宁29田间表现, 此时正值结荚鼓粒期,田间长势喜人,单株结荚较好,均匀一致,具有高产潜力。“与传统品种对比,山宁29作为早熟高蛋白大豆品种,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在鼓粒速度和籽粒饱满度上有明显优势,抗倒耐密适合机械化作业,深受种植户青睐。”听了种植户孟祥瑞的反馈,让课题组对该品种的推广价值更有信心。 在梁山县郑家大院高产示范基地,团队成员仔细查看山宁41的综合表现,该品种株型紧凑,田间植株分布均匀,整齐度高,结荚密集,叶片干净,无病虫害发生,无倒伏发生,是兼具高产潜力与抗逆优势的优良品种。种植户郑明科表示,“对比其他品种,山宁41综合表现较好,有望获得丰收。种植这个品种为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也希望农科院能够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帮助他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 济宁市农科院副院长李素真研究员对当前大豆长势满意,建议农户抓住最后“鼓粒”关键时机,结合病虫防治,及时喷施叶面肥,促进大豆鼓粒,力争培创出良种良法高产典型,确保新品种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作物研究所 供稿)
[2025-09-05]
岗站联合 山东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开展济宁薯类生产调研
8月26日-27日,山东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隋炯明联合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徐宝连对济宁市薯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加坤、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黄成星、山东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汶上综合试验站站长刘化学等参加活动。 调研组一行参观了农科院脱毒实验室,详细考察了薯类茎尖脱毒、组培快繁等关键技术环节,对实验室在种质资源创新和健康种苗研发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实地考察了邹城市张庄镇矬草峪村甘薯生产情况,与种植户就甘薯当前生产和市场销售形势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本年度气候条件对甘薯生产的影响、当前田间管理措施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针对发现的部分问题,体系专家现场给予了技术指导,同时提醒农户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甘薯后期田间管理。 济宁市兖州区袁小胖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自身电商平台,形成“线下生产+线上销售”的发展模式,对甘薯品种和商品薯的需求较高。济宁华农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甘薯育苗、种植、储存、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现阶段该公司高品质甘薯苗缺口较大,急需引进脱毒相关技术。针对以上两个企业的需求,隋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甘薯高剪苗高效栽培技术,建议对接内蒙古等优质甘薯种植基地,实现产销优势互补。同时,调研组建议企业应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优质新品种,提升育苗标准化水平,确保种苗质量。 此次调研指导为济宁薯类产业指明了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产销对接的关键方向。济宁试验站将以此为契机,加强产业技术体系与企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济宁市薯类产业高质量发展。 (蔬菜花卉研究所 供稿)
[2025-09-04]
中草药团队到企业开展对接交流活动
9月1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于安玲带领院中草药科研团队成员到济宁春蕾农业有限公司开展对接交流服务活动。 济宁春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有100余亩的农场基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土壤修复,生态有机蔬菜、新型肥料研发,非生产性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农产品购销等多个领域。近年来,聚焦大健康产业发展中草药有机种植加工,建立药食同源健康产业园,形成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涵盖有机蔬菜、养生茶等多个中草药保健产品。公司负责人李春雷重点介绍了目前在雪樱子茶产业方面发展现状、遇到的技术瓶颈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并期望与市农科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在优良品种引进繁育、标准化种植、采收加工技术优化、功效成分精深加工及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将雪樱子产业做大做强。 于院长一行实地查看了种植基地雪樱子田间生长状况、管理措施情况,参观了中草药博物馆、加工车间、仓储设施,详细了解了当前雪樱子的采收、干燥、分级及储存流程,现有产品形态、市场销售情况并就种质资源筛选、生态种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现场交流与指导。 于院长表示,雪樱子作为一种药食同源、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特色作物,其产业发展符合健康中国战略导向与市场需求,市农科院将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攻克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提升雪樱子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核心竞争力。 (林果与中药材研究所 供稿)
[2025-09-03]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专家服务团 助力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8月27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专家服务团先后赴梁山县佳禾家庭农场示范基地、汶上县大豆定位试验基地开展调研与技术指导工作,聚焦大豆种植生产实际、试验示范进展及病虫害绿色防控,强化示范基地的标杆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 在梁山县佳禾家庭农场大豆新品种山宁41高产示范田,从播种时间把控,病虫草害防控、水肥管理方案执行等方面,服务团成员与农场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查看大豆长势、株高、结荚数等关键生长指标,重点了解农场在大豆规模化种植中遇到的难点。当前正值大豆鼓粒期,飞虱类害虫危害较重,建议加强田间动态监测,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叶面肥,达到“一喷多促”效果,提高大豆百粒重,确保单产提升。 在汶上县大豆定位试验基地,服务团成员仔细查看不同试验处理下大豆品种表现,评估定位试验对当地大豆产量与品质的提升效果,探寻高效粮豆轮作种植模式,促进粮食产能提升。 济宁大豆综合试验站站长李素真研究员表示,此次一线调研与技术指导,充分掌握了两地大豆种植及试验示范的真实情况。下一步,试验站将根据调研结果,进一步优化大豆种植技术方案,加快适宜当地的优质品种与绿色栽培技术推广,加强技术指导,持续跟踪试验示范效果,为鲁南区域大豆稳产增收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经济作物研究所 供稿)
[2025-09-01]
加强调研指导,助力大豆丰收
为促进今年济宁市大豆生产的增产丰收,提高大豆种植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方面的积极作用。8月20日,济宁市大豆综合试验站联合济宁市农技推广中心专家到济宁市梁山县、汶上县等大豆主要生产县区,深入一线对大豆净作生产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情况调研与技术指导。 本次生产调研总体情况:一是今年的大豆生产大部分正处在初荚期,密度每亩比往年平均增加1000株左右,病害较轻,长势良好,但个别地块虫害较重;二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块,大豆播种期存在差异,有的地块玉米打完苗后除草剂后再播大豆,表现较晚,但今年的带状复合种植田间管理水平及长势明显好于往年,缺苗断垅及除草剂药害情况较少,病虫草害的防控效果良好;三是田间烟粉虱发生严重,已造成大豆叶片发污发黑,影响叶片功能及发生病毒病风险;四是今年总体气候高温偏旱、降雨不均,目前有些地块旱情明显,若不及时灌溉或降雨,将会造成大豆落花落荚、百粒重降低而大幅度影响产量等。调研期间专家们根据田间实情给出建议:一要及时病虫害防控,特别是烟粉虱的防治要采取统防统治,并配加叶面肥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及叶片功能;二要尽快拔除田间大草,特别是缺苗断垅地块,以防杂草争光夺肥及加重病虫害的发生;三要根据田间长势及时浇灌和水肥运筹,目前基本度过极端天气高发时节,遇旱要及时浇水,不能等靠, 再者是肥力不跟的地块要结合灌溉合理追肥,或多次喷施叶面肥,促进产量提升,确保今年大豆的丰产丰收。 (山东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 供稿)
[2025-08-25]
加强交流合作 共谋创新发展
为推动单位大豆研发升级转型,促进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开发,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2025年8月15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继存研究员一行2人,前往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冯献忠研究员及程延喜、冷建田等专家参加。 李继存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大豆研发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单位在基地建设、成果转化、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希望双方后续能在先进的育种技术应用、种质资源共享、联合育种、项目申报等方面加强合作,不断提升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单位大豆科研的快速发展。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冯献忠研究员对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工作及双方在早期合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双方能够继续合作,相互促进。随后详细介绍了东北地理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实验室主要以大豆为研究对象,围绕遗传学、种质资源学、功能基因组学和育种技术等开展了原始创新性研究,特别在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创建,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模块解析,高通量大豆突变体库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工作。 参观完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双方又在试验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在田间地头针对高效大豆育种技术、重要性状精准鉴定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对彼此间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双方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持续深化合作,不断完善先进的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和高效的育种平台建设,快速培育出有突破性的新品种、新成果。 (经济作物研究所 供稿)
[2025-08-21]
加强技术指导,助推企业科技发展
为促进我市大豆种业研发创新,推动大豆种子产业科技发展,充分发挥市农科院在提升我市大豆种子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积极作用。7月23日,济宁市农科院副院长李继存带领团队成员一行3人赴嘉祥县梁宝寺镇大豆种业产业园进行考察与技术指导。 团队首先考察了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为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研发基础雄厚、条件完善、科研先进规范、育种规模较大,近3年培育出各级审定大豆品种40多个,但该企业研发团队年轻、育种经验不足。济宁市农科院大豆课题组团队成员首先对他们开展了有关大豆育种技术的培训,主要从组合配制原则、有性杂交技术、后代选择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接着深入到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济宁圣祥种业有限公司、嘉祥俊豪种业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的育种试验田,在田间分析了目前的苗情、试验规范情况和面临的科研与田间管理工作。 通过本次考察了解到:一是今年的大豆试验播期适宜、出苗良好;二是多数企业研发起步晚、人才缺乏、研发水平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试验还需进一步规范;三是大豆田间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病虫草害防控精准、植株健壮等。考察期间李继存副院长进一步介绍了济宁市农科院的作物品种选育、科技服务、成果推广等基本情况,并指出大豆一直是济宁市农科院的拳头学科,并希望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寻找突破点、合作点,希望和当地大豆种业加强交流合作、互惠共赢,共同开展科技协作创新和攻关。下一步济宁市农科院将加强技术指导,助推我市大豆种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经济作物研究所 供稿)
[2025-08-21]
科技“凉”策送菇棚,食用菌创新团队护航夏季食用菌生产
时值盛夏,高温高湿天气持续,正是食用菌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期。为确保菇农稳定生产、减少损失、提升效益,7月17-18日,院食用菌创新团队深入曲阜、梁山等食用菌生产一线,集中开展夏季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服务,为菇农送去科技“及时雨”和“清凉方”。 团队一行顶烈日、冒酷暑,钻入闷热的菇棚,实地查看菌袋长势、环境温度湿度、通风状况及病虫害发生情况。针对发现的诸如遮荫不足、通风不畅、水分管理不当、菌袋堆积过密易烧菌等问题,团队“一对一”精准开出“药方”,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在济宁高新区茸丽菌业合作社,针对夏季平菇菌棒摆放问题,目前主要采用地面摆放(立摆或井字形两层摆放)和棚内层架摆放两种方式,团队特别强调“菌棒距离地面越低,降温效果越明显”,同时要求减少摆放密度,层架摆放不超过4层,相邻菌棒保持5厘米以上间距以利通风散热。在山东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团队指导种植户在菌棒越夏阶段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配合喷淋降温,将菌棒中心温度严格控制在28℃安全线以下。高温期尤其要避免刺孔、搬动菌棒等操作,以防刺激菌丝呼吸代谢产热。在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济宁远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点传授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包括安装防虫网、诱虫板、诱虫灯等物理防控措施,强调环境清洁消毒的重要性,指导科学安全使用低毒低残留药剂,并普及提前预防的理念。 此次全覆盖、精准化的技术指导服务,有效提升了菇农应对夏季高温高湿环境的技术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增强了产业发展信心,为保障区域夏季食用菌市场供应和菇农持续增收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农业资源环境与植保研究所 供稿)
[2025-07-22]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开展夏播玉米苗情考察调研与技术服务
2025年7月6日-8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济宁市农科院玉米所所长、正高级农艺师蒋飞带领团队成员到兖州区、郓城县、汶上县等县区进行夏玉米苗情考察调研与技术指导服务活动。 在兖州区大安镇白家店村玉米高产种植示范基地,考察组实地查看了玉米新品种鲁宁868播种和长势表现情况。该地块采用了玉米密植精播技术模式,玉米种植密度达到每亩6000株,比周边地块增加5%至10%,并就玉米增密高产增效种植模式的种植密度、精量播种机选择及使用情况与农户进行深入交流,对生产中遇到的药剂选择、化控技术等作出详细解答,在加强玉米穗期水肥高效管理、病虫害预防、穗期高温、降雨集中可能导致的倒伏、渍涝等逆境灾害预防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性技术措施指导建议。在汶上、郓城高产示范基地,针对个别地块出现出苗不匀、一穴多株、大小苗等情况,建议要重视后期管理,在拔节期要及时追肥,促进高产群体优化。 下一步,济宁综合试验站将进一步集成熟化区域夏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开展玉米密植绿色增产技术培训宣传,发挥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区域玉米大面积单产水平。 (玉米研究所 供稿)
[2025-07-17]
农科院花生团队赴金乡县鸡黍镇试验示范基地调研
金乡县鸡黍镇是济宁市农科院花生团队主要试验示范基地之一,根据2025年度省体系试验示范任务安排,该基地主要进行蒜茬花生新技术示范试验和花生与棉花间作套种试验。 7月11日,市农科院副院长翟红梅率花生团队一行4人实地查看花生间作棉花试验田间长势情况。田间整体长势良好,团队一行就花生养分管理、栽培技术与种植户进行了深度交流,对下阶段花生与棉花化控、叶面肥喷施、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获等技术等进行了指导。 花生间作套种技术是缓解粮棉油争地矛盾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生态经济效益俱佳的技术途径。花生与棉花间作套种还可促进氮磷循环和有机质降解,增加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和pH值等,降低花生青枯病危害等,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花生团队将依托山东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优势,通过建立优质花生套作棉花种植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等举措,为金乡县创建花生与棉花间作套种高产新模式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项目协作单位金乡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此次调研活动。 (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研究所 供稿)
[2025-07-14]
页次:1/11页 共 110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