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队伍
孙守刚书记为尹逊利(左一)颁奖
尹逊利,男,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农学本科,农业推广研究员,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济宁站站长,济宁市农科院良种实验场场长,中国作物学会会员,被评为济宁市2006年度科技功臣。
1981年来一直工作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主持参加和完成了16项国家、省、市小麦科研项目,共获山东省和济宁市科技成果奖16项,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优秀论文多篇,主持和参加育成山东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有鲁麦16(济宁10号)、济宁12、济宁13、济宁16。主持育成的地方推广小麦新品种有济宁9号、884014等8个品种,新增社会效益10亿余元。
其中主持的“紧凑大穗型小麦新品种济宁13号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育成的小麦新品种济宁13号,是利用4个亲本进行聚合杂交,强强组配,经过10多年的不断选育,实现了多亲本优良性状的集成。在山东省1997-1999年的高肥组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连续三年全省亩产第一,三年平均比对照增产6.24%,最高亩产653.7kg,是1990年山东省更换鲁麦14号作为省区试对照品种以来,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连续3年增产突破5%的品种。其绝对亩产量比同阶段同是3年全省试验结果的济南17和济麦19分别增产31.68kg和13.59kg,是我省“九五”期间育成的最好的超高产品种,其丰产性和稳产性达国内领先水平。2000年通过山东省审定。该品种累计在山东省种植777.12万亩,新增产量20243.98万公斤,新增社会效益24292.77万元,该项目2001年获济宁市科技进步壹等奖;200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叁等奖。
主持的“早熟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项目,育成的济宁16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和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统一检测,达到国家强筋小麦品种标准。该品种参加了2001-2004年省晚播早熟组区域试验,2004年通过山东省审定。济宁16号是山东省自1982年设置冬小麦“晚播早熟组区域试验”20多年来,该组审定的第一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为晚茬和中茬小麦的优质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品种基础。济宁16号在晚播条件下,一般亩产400-500kg,适期播种一般亩产500-550kg,高产地块亩产600kg。2006年已列山东省强筋小麦主导推广品种,并参加了安徽省优质小麦区域试验。2004年来在山东省已推广384.6万亩,新增社会效益26441.25万元。该项目2006年获济宁市科技进步壹等奖。
主持了2006-2008年科技部推广项目“早熟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济宁16号推广”课题,主持的“早熟高产强筋小麦济宁16号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已列农业部2007-2009年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使济宁的优质高产小麦育种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加了“小麦新品种济宁12号的选育”项目,育成的济宁12号于2005年通过山东省审定,该品种已累计推广926.7万亩,新增社会效益18765.67万元,该项目2000年获济宁市科技进步壹等奖,是第4位获奖人。
主持承担了1982-1996年山东省冬小麦区域试验济宁试点的工作,为鲁麦1至23号的审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1年荣立济宁市“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叁等功”。主持的2003-2005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获山东省区试先进个人称号。主持的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工作,为品种的国家审定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2006年被评为国家“区试工作先进单位”。
尹逊利同志爱岗敬业、务实创新,以对农业科研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追求,在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在承担国家和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对新品种审定以及农业新技术推广方面,为推动小麦优质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