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农科动态
2025年金秋,连绵阴雨给黄淮海平原的秋收按下了“减速键”。在济宁市农科院黄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的科研试验基地里,沉甸甸的玉米、饱满的大豆、成熟的花生正面临着“丰产不丰收”的危机——这不是普通的庄稼,每一株玉米、每一粒种子都是科研人员数年培育的“试验结晶”,是未来优良品种选育的关键材料,若因阴雨霉变发芽,数年心血将付之东流。
试验基地原本坚实的田埂变成了没脚的泥沼。“收割机进不去,进去了也容易陷车,倒伏的玉米穗子有的已经泡在水里,再不收就真的毁了!”看着试验田里的景象,科研人员急得直跺脚。关键时刻,济宁市农科院第一时间召开秋收秋种专题会议,一边协调第三方收割设备抢收未倒伏作物,一边组织科研人员冒雨驻守田间——雨鞋陷在泥里拔不出来,就光着脚踩进冰凉的泥水;雨水模糊了视线,就眯着眼盯着收割机的作业轨迹,生怕碰坏相邻试验小区的材料。机器轰鸣里混着雨声,科研人员的呼喊声在田间回荡,成为阴雨天里最动人的“抢收序曲”。
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部分地块玉米倒伏严重,收割机“束手无策”,大量玉米穗子紧贴着泥土,高温高湿的环境让种子随时可能发芽霉变。“试验材料绝不能丢!”,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任艳云一锤定音,发出“全员参战”的号召——全院在职职工放下手头的工作,拿起铲子、钩子和编织袋,直奔试验田。院领导带头踏进泥地,与干部职工并肩弯腰,在倒伏的秸秆间“淘金”:用钩子勾起压在最底层的玉米秆、蹲在泥里小心翼翼地掰下玉米穗、双手捧着沾泥的玉米往袋子里装、扛着沉甸甸的袋子往运输车上送。泥点溅满了衣裤,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没人顾得上擦;腰弯酸了,就直起身捶两下再继续;手上磨出了红印,攥紧工具咬牙坚持。
当一袋袋玉米被装上运输车,尽管每个人的裤脚还滴着泥水,手上沾着泥垢,但望着这些“失而复得”的科研材料,大家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累是真累,但看着这些玉米,就像看到了希望。”一位年轻科研人员抹了把脸上的汗,笑着说。这场 “抢收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双双沾泥的手、一个个弯腰的背影,诠释了农科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季的丰收,更是藏粮于技的希望,是脚下这片土地的未来。
( 办公室 黄淮海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