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本站访问人数:
网站首页
全院概况
农科动态
通知公告
机构设置
专家队伍
平台建设
成果展示
科技服务
党建文化
精神文明创建
农科要闻
更多>>
1
2
3
4
5
6
通知公告
更多>>
市委第五巡察组巡察公告
大豆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2025年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预算
关于办理2024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
关于参加山东省第五届财会知识大赛的通知
2023年度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决算
专家队伍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队伍
正高级农艺师-赵云
赵云,女,1978年3月生,硕士,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所副所长,正高级农艺师,2000年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先后承担国家星火计划课题1项,山东省良种工程课题2项,国家和山东省大豆试验10余项,济宁市科技攻关及推广课题10余项。参与选育大豆新品种10个,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6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9篇,着重参与了黄淮海夏大豆免耕覆秸播种技术研究与试验,解决了黄淮海夏大豆麦茬播种难题。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为农民增收和我市大豆产业的长足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曾获“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先进个人”、“济宁市三八红旗手”、“济宁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和“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2021-07-07]
正高级农艺师-段成鼎
段成鼎,硕士,正高级农艺师,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治与质量安全控制岗位及济宁市现代农业甘薯创新团队成员。主要从事甘薯新品种选育、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及示范推广等工作,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将优良的甘薯新品种、先进的植保理论和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 在《江苏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山东农业科学》、《杂草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撰写专著3部;选育出甘薯新品种8个;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7项,其中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农科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第七届淮海科技奖二等奖1项,济宁市科学进步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济宁市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荣获“济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济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2021-07-07]
研究员-滑端超
滑端超,男,1970年10月出生,微山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现任组织人事处处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山东省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成员。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千万亩小麦新品种及集成配套栽培技术推广”获全国农牧业丰收一等奖。主持的“济宁市1000万亩小麦、大豆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主持科技部星火项目“300万亩优质高产大豆栽培技术体系开发”获济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在《中国科学学报》、《山东农业科学》、《农业科技通讯》、《中国科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济宁市委市政府嘉奖、济宁市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济宁市新长征突击手、济宁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济宁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被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
[2021-07-07]
研究员-任艳云
任艳云,博士,研究员,1970年生人,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长期从事农业技术和农业农村经济研究工作。主持、参与省、市科研及推广项目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出版论著5部。获省级软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济宁市科学技术奖2项,省级丰收奖2项。市级嘉奖2次,省部级荣誉2项,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1次。
[2021-07-07]
正高级农艺师-王玉国
王玉国,男,本科学历,济宁市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与植保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农艺师,曾任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创新团队成员。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资环与植保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主持参加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获省市级成果奖励7项;主编科技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1999年以来先后三次、五年扎根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成绩突出,两次获市委组织部嘉奖,连续两年综合考核被市下派办评为优秀等次,被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授予鲁渝协作赴渝工作先进个人。
[2024-07-16]
正高级农艺师-张连秋
张连秋,男,汉族,1971年4月生,山东省嘉祥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正高级农艺师。现任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学习工作经历 1991年9月--1993年7月 莱阳农学院果品贮藏加工专业学生 1993年7月--2000年4月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干部、副主任 2000年4月--2010年4月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牧业科技开发中心副主任 2010年4月--2016年4月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牧业科技开发中心主任(期间:2012年3月--2015年1月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函授学习) 2016年4月--2021年1月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2021年1月--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 长期从事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先后获得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济宁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市场金桥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2012年被济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2014年被济宁市人民政府选拔为第六批“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9年被授予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是中国作物学会会员、山东省农学会会员、济宁市农学会会员、山东省科普专家人才库农业技术类专家、济宁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专家。
[2021-07-07]
研究员-李素真
李素真,女,1967年1月生,山东巨野人。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专家。1990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12月山东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民进济宁市委副主委,研究员(三级),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 毕业3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致力于农作物育种、新品种与技术推广和科研管理等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0余项,获奖20余项。参加的“任意形态留茬地正位精播覆秸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2020年获得黑龙省技术发明二等奖;“黄淮海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2019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功能原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及装备”2019年获得中国农业机械科学技术二等奖。 获得山东省农业丰收二等奖 3 项,三等奖4 项,济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在全国性学术会议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参编《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大豆分册)》、《黄淮海大豆改良种质》、《中国大豆科技工作者传略(第一卷)》、《种子加工学》等书。
[2021-07-07]
推广研究员-张龙平
推广研究员-张龙平
[2017-07-04]
推广研究员-尹逊利
孙守刚书记为尹逊利(左一)颁奖 尹逊利,男,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农学本科,农业推广研究员,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济宁站站长,济宁市农科院良种实验场场长,中国作物学会会员,被评为济宁市2006年度科技功臣。 1981年来一直工作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主持参加和完成了16项国家、省、市小麦科研项目,共获山东省和济宁市科技成果奖16项,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优秀论文多篇,主持和参加育成山东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有鲁麦16(济宁10号)、济宁12、济宁13、济宁16。主持育成的地方推广小麦新品种有济宁9号、884014等8个品种,新增社会效益10亿余元。 其中主持的“紧凑大穗型小麦新品种济宁13号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育成的小麦新品种济宁13号,是利用4个亲本进行聚合杂交,强强组配,经过10多年的不断选育,实现了多亲本优良性状的集成。在山东省1997-1999年的高肥组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连续三年全省亩产第一,三年平均比对照增产6.24%,最高亩产653.7kg,是1990年山东省更换鲁麦14号作为省区试对照品种以来,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连续3年增产突破5%的品种。其绝对亩产量比同阶段同是3年全省试验结果的济南17和济麦19分别增产31.68kg和13.59kg,是我省“九五”期间育成的最好的超高产品种,其丰产性和稳产性达国内领先水平。2000年通过山东省审定。该品种累计在山东省种植777.12万亩,新增产量20243.98万公斤,新增社会效益24292.77万元,该项目2001年获济宁市科技进步壹等奖;200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叁等奖。 主持的“早熟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项目,育成的济宁16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和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统一检测,达到国家强筋小麦品种标准。该品种参加了2001-2004年省晚播早熟组区域试验,2004年通过山东省审定。济宁16号是山东省自1982年设置冬小麦“晚播早熟组区域试验”20多年来,该组审定的第一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为晚茬和中茬小麦的优质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品种基础。济宁16号在晚播条件下,一般亩产400-500kg,适期播种一般亩产500-550kg,高产地块亩产600kg。2006年已列山东省强筋小麦主导推广品种,并参加了安徽省优质小麦区域试验。2004年来在山东省已推广384.6万亩,新增社会效益26441.25万元。该项目2006年获济宁市科技进步壹等奖。 主持了2006-2008年科技部推广项目“早熟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济宁16号推广”课题,主持的“早熟高产强筋小麦济宁16号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已列农业部2007-2009年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使济宁的优质高产小麦育种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加了“小麦新品种济宁12号的选育”项目,育成的济宁12号于2005年通过山东省审定,该品种已累计推广926.7万亩,新增社会效益18765.67万元,该项目2000年获济宁市科技进步壹等奖,是第4位获奖人。 主持承担了1982-1996年山东省冬小麦区域试验济宁试点的工作,为鲁麦1至23号的审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1年荣立济宁市“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叁等功”。主持的2003-2005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获山东省区试先进个人称号。主持的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工作,为品种的国家审定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2006年被评为国家“区试工作先进单位”。 尹逊利同志爱岗敬业、务实创新,以对农业科研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追求,在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在承担国家和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对新品种审定以及农业新技术推广方面,为推动小麦优质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7-07-04]
推广研究员-张金科
张金科同志,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济宁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济宁市农业顾团成员。2000年5月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嘉奖,同年8月获第四届济宁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5年5月获首批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一、获奖成果:该同志承担科研项目13项,获国家、省、市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银牌奖1项),省级4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一等奖1项),市级4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政府重奖一等奖1项)。 在蔬菜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作为第二主持人完成的“大白菜高产栽培技术模拟的研究”,1997年12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主持育成了极早熟、抗病、高产辣椒新品种鲁椒3号,1997年4月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主持完成的“辣椒新品种鲁椒3号的选育与应用”,1999年10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完成的“鲁椒3号品种选育”1999年11月获济宁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参加完成的“山东省8万亩保护地蔬菜栽培滴灌施肥技术推广”2000年12月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主持完成的“大蒜生长模拟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2003年11月获济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济宁市100万亩大蒜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2004年6月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二、发表论文 该同志在搞好科研课题的同时,在学术交流方面,积极探索进取,共发表论文20余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0篇、省级9篇、省级优秀论文1篇、市级优秀论文2篇,其中主笔撰写的“大白菜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一文,发表在《中国蔬菜》1993年第3期上,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协调中心收录。
[2017-07-04]
页次:2/3页 共 2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