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本站访问人数:
网站首页
全院概况
农科动态
通知公告
机构设置
专家队伍
平台建设
成果展示
科技服务
党建文化
精神文明创建
农科要闻
更多>>
1
2
3
4
5
6
通知公告
更多>>
市委第五巡察组巡察公告
大豆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2025年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预算
关于办理2024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
关于参加山东省第五届财会知识大赛的通知
2023年度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决算
科技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服务
“走进农科院大课堂”中小学生科普实践活动
7月18日,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科苑校区的老师、学生及家长一行三十余人来我院参加”走进农科院大课堂”中小学生科普实践活动。 科普志愿者向参加活动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们简要介绍了本次活动安排和注意事项,并带领大家参观了小麦品质实验室、植保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讲解各个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并耐心回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随后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大豆、玉米、甘薯、辣椒等农作物试验基地,并安排同学们进行大豆田间拔草实践活动。 今后,我院将持续加强科普设施和工作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普条件和功能,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农科院科普教育基地,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积极贡献。 科研处 供稿
[2021-07-19]
我院赴金乡县羊山镇为女致富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
2021年7月14日,由济宁市妇联与济宁市农科院联合主办的山东省女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济宁市巾帼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在金乡羊山开班,任艳云书记带领国家特色蔬菜产业体系济宁试验站、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黄瓜和大蒜创新团队一行5名团队专家和成员赴羊山进行专题培训。 任书记在开班仪式上,介绍了济宁市农科院的情况以及院广大女科研人员拼搏奋进、取得一系列科研佳绩和荣誉的情况,并勉励参加培训班的女致富带头人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为推动金乡乃至我市乡村全面振兴、创造幸福生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任书记在启动仪式后,为大家作了“辛辣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专题报告,分析和研判了当前我国大蒜、辣椒、生姜等蔬菜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当前蔬菜产业的机遇和挑战,为广大女致富带头人指明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抓手和路径;蔬菜所副所长刘艳芝正高级农艺师、科研处副处长刘国伟高级农艺师分别作了“夏季黄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辣椒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大蒜生产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专题培训,培训活动取得了热烈反响。本次培训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 科研处蔬菜所供稿)
[2021-07-15]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特派员到鱼台县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为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科技示范户科技文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7月6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省级科技特派员黄信诚、楚惠民、刘艳芝、高发瑞在鱼台县科技局杨景春局长陪同下到鱼台县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科技特派员一行分别到鱼台县盛诚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济宁君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地走访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就水稻返期管理进行技术指导。 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经实地调研,确定将鱼台县张黄镇960多亩煤矿塌陷复垦地作为优质稻米标准化技术示范基地,进行水稻全生育期技术指导,为提高稻米品质和产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科研基地管理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农业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供稿
[2021-07-13]
省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指导我市中药材基地建设
7月2日,省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专家韩金龙研究员一行到邹城峄山镇调研指导中草药基地建设工作。实地查看了在地丹参、菊花生长情况,对水肥运用等提出具体措施并对基地更好建设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林果与中药材所供稿)
[2021-07-07]
“粮豆轮作定位实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讨会”在汶上县召开
2021年6月2日,“粮豆轮作定位实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讨会”在汶上县召开。会议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土壤管理与轮作制度”岗位专家张斌研究员团队主办,济宁大豆综合试验站协办。会议邀请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王源超教授、吉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科带头人史树森教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何艳教授,同时还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周虎教授参加。粮豆轮作定位实验济宁、宿州、新乡、商丘4个试验点相关人员列席了会议。 会议由张斌研究员主持,史树森教授就“黄淮海夏大豆地下害虫发生与综合防控技术”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报告。4个试验点技术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本地区实验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与会专家针对问题一一答疑解惑。会务组及时对专家提供的建议进行了汇总、整理,制定了一套以预防为主,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的地下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经济作物研究所供稿)
[2021-06-16]
“宣传推广农业技术 支撑农业产业发展”宣传周活动“小麦新品种及栽培技术观摩会”在兖州小孟召开
2021年5月21日,以“宣传推广农业技术 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为主题,市农科院、市现代农业发展小麦创新团队于兖州区小孟镇联合举办了小麦新品种及栽培技术观摩会。参加观摩活动的有市农科院、兖州区农业农村局、小孟镇的分管领导及市小麦创新团队成员、兖州区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新闻媒体共100余人。 本次观摩会是济宁市农科院农业科技宣传服务周活动的组成部分,目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指示精神,要求小麦科研人员、创新团队成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精准高效、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结合不同生态区域的资源环境,加大优质专用新品种、绿色提质增效新技术、生产高效新模式的集成和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努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和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市农科院闫璐院长介绍了我院在开展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推广方面的工作。小孟镇副镇长解林介绍了小孟镇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发展概况,同时表示以后与市农科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引进新技术新成果,促进该镇小麦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小麦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王霖所长介绍了小孟试验基地建设过程以及在小麦品种筛选、栽培技术研究及高产创建方面取得的成效。根据我市小麦生产实际情况,在品种筛选、宽幅精播、适期晚播、肥水后移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技术讲解,向大家逐一展示介绍了小麦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及配套栽培技术,并针对农户们提出的生产中的问题,团队成员积极解答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本次活动发放小麦条锈病发生及防治、小麦新品种介绍、小麦适期晚播精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宣传技术资料500余份。经营主体对我院选育的新品系济农CH01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示愿意试种示范。活动期间种植户和农技推广人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小麦研究所 供稿
[2021-05-27]
市农科院开展“科技服务企业”主题党日活动
3月5日,市农科院第一党支部党员、技术骨干来到汶上县次邱镇的济宁金腾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问需于企、送技入企。 济宁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前身为汶上县金藤薯业研发中心。多年来,该公司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技术依托,现已发展成集新品种研究、引进、繁育、推广于一体的国内规模较大的甘薯种薯种苗企业。活动过程中,市农科院的党员、技术骨干们实地参观了济宁金腾薯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薯保鲜库、甘薯种苗繁育及新技术示范基地、甘薯脱毒组培实验室等,详细了解甘薯种苗繁育、生产经营、技术研发等情况,并针对现场薯苗繁育人员操作过程给予规范的科学指导。在交流座谈中,党员骨干们与汶上县农业农村局、次丘镇政府有关领导,金腾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就当前甘薯新品种引进、推广等焦点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双方一致认为,在优质甘薯种苗繁育推广方面都有较大合作空间,应该加大科研合作,争取促成科技成果,让“党建+科技”焕发生机活力。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探索了我院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科研部门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能力,提升了科技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同促共赢。下一步,市农科院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的带动示范作用,立足本职工作,强党性,守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深化为民服务,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责任感使命感,认真履职,踏实干事,继续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农科院力量。 (院机关党建处 第一党支部 供稿)
[2021-03-08]
农业农村部:生猪生产 进入止降回升转折期
10月17日,在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9月份以来,随着促进生猪产能恢复和市场供应政策密集出台,猪肉供给阶段性紧张局面有所缓和,预计四季度生猪产能下降局面将得到改善。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也表示,生产恢复向好因素明显增多,生猪生产整体上进入止降回升的转折期。 “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抓紧落实恢复和发展生猪生产各项政策措施。目前,非洲猪瘟疫情趋稳,相关政策措施效果开始显现,生猪生产恢复的积极因素增多,形势逐步好转。”唐珂说。 杨振海也指出,生猪生产整体上进入止降回升的转折期。有四项指标可以作为依据,一是规模猪场生产恢复较快,生猪存栏已经触底回升。二是后备母猪即青年母猪销量继续大幅增长。三是猪饲料产销量全面回升。四是部分主产省份生猪存栏明显回升。四大积极因素叠加的结果就是全国生猪存栏下降幅度明显收窄。 唐珂表示,预计四季度我国生猪产能下降的局面将会得到改善,但短期内猪肉市场供给依然偏紧,预计元旦、春节前猪肉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走势,但随着库存冻肉逐步出库、禽肉等畜产品供应增加,畜产品供应总体是有保障的。此外,蔬菜、水果价格也有望持续回落。 信息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19-10-25]
走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解读
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 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有没有保障?如何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怎样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在1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饭碗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7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改变。 “早在20多年前,国际上就有人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勤劳的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最有力回答,那就是‘靠我们自己’。”张务锋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张务锋举例分析指出,我国有两个粮食安全重要指标双双超过6.5亿吨:一是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二是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张务锋介绍,中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这个‘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高、库存充足,二是市场供应稳、粮食价格稳,三是保障能力强、调控能力强。”张务锋说,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第五年超过1.3万亿斤;我国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库存充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坚实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储备也相应得到充实。黄炜介绍,在继续稳定中央储备规模的同时,从2015年开始,按照“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的市场供应需求,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这项举措到目前为止也已经落实到位。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的结构来看,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收益。为此,我国在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主要是降成本、抓收购、增收益。”苏伟说,在降成本方面,通过取消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财政支农总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8年达到1万亿元以上;在抓收购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抓好粮食收购,引导企业积极入市,防止出现“卖粮难”;在增收益上,通过发展产业和优粮优价增收益,让种粮农民共享加工转化增值收益,黑龙江省2018年加工转化原粮723亿斤,实现销售收入1036亿元,湖南的南县发展“虾稻共生”模式,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产业强、粮食安。随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消费者对粮油消费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张务锋介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统计的企业达到2.3万户,201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各地创建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粮食品牌,涌现出了大批骨干企业,成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在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过程中,我们把‘优’字贯穿到‘产购储加销’五个环节,着力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坚持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促进种植结构优化、适度规模经营,让好粮食卖出好价钱,畅通好粮油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张务锋说。 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国担当 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不断扩大粮食市场开放、加强对外合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伟介绍,为扩大粮食市场对外开放,中国进一步放宽农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取消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深度在不断拓展,成为促进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与世界分享粮食市场资源,2018年进口了2000多万吨谷物和8000多万吨大豆,促进世界粮食贸易繁荣发展。 此外,中国还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投资,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技术和经验。2013年以来,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参与国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粮食领域的合作。 《中国的粮食安全》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了20多个多边南南合作项目,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近1100人次粮农技术专家和技术员,约占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 中国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份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60多份进出口粮食检疫议定书,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 “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粮农领域的国际合作,愿与各国分享农业和粮食方面的技术、经验和成果,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维护世贸规则,促进世界粮食安全。”苏伟说。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2019-10-22]
紫甘薯不是转基因
1、紫心甘薯的存在历史悠久。 花青素广泛存在于27科72属植物中,比如人们常见的葡萄、紫甘蓝、桑葚等等,已鉴定出630多种植物富含花青素,甘薯薯块积累大量花青素时,就呈现紫色,这就是人们看到的紫薯。1984年出版的《全国甘薯品种资源目录》中,共收录农家种589份,其中26份农家种薯肉表现不同程度紫色,占4.41%,4份薯肉完全为紫色:雪薯(编号:ZS219),雍菜(编号:ZS258),紫心(编号:ZS266),紫肉(编号:ZS477);收录甘薯育成品种337份,其中30份育成品种薯肉表现不同程度紫色,占8.90%,2份薯肉完全为紫色,广76-15(编号:ZS833广东省农科院通过采收利用自然杂交种子选育而成),湛59 (编号:ZS858, 广东湛江农科所利用高农红作亲本自然杂交选育而成。该书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编辑出版,由此可见紫心甘薯的存在由来已久。 2、转基因技术尚未应用到甘薯品种选育。 转基因技术最早见于国外,1984年报道,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1984,Horshet al. Developed transgenic tobacco by transformation with Agrobacterium)。1993年Calgene公司生产延熟保鲜番茄在美国批准上市,开创了转基因植物商业应用的先河。在甘薯上最早报道的是1990年,日本学者太谷等报道获得转基因甘薯。朱宝成等(1991)在中国首次报道甘薯遗传转化,但仅获得转化愈伤组织。2001年,高峰等报道了转基因甘薯的获得。此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报道了甘薯转基因取得进展,直至今天甘薯转基因技术研究仅限于个别基因转移成功,部分性状得到改良,但绝无一例成为生产上可利用的品种。 3、紫心甘薯全部是通过常规手段育成的。 我国甘薯种质资源拥有较丰富的紫心材料,利用常规杂交和集团杂交可以快速积累花青素,通过多年多点鉴定选育紫心甘薯品种。在世界范围内甘薯转基因技术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利用转基因技术育成甘薯紫心品种。国家对转基因品种的释放是非常严格的,即便是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也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到大田试验手续就更加复杂,参加甘薯品种区域试验的品种必须提供非转基因承诺书。 4、为什么近几年紫心甘薯发展比较快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多的崇尚健康,科学家更加关注农作物的保健功能研发,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紫心甘薯富含花青素,除了具有普通甘薯的生理保健功能以外,其清除体内自由基、恢复肝功能、预防癌症、修复脑损伤等作用更加突出,因此育种家更加重视紫甘薯的品种选育工作。日本率先开展了紫甘薯品种的选育,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设立紫甘薯国家区域试验,2003年国家鉴定委员会成立,先后有一批紫甘薯品种通过国家(省)审(鉴、认)定,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通过国家鉴定的甘薯品种共有140个,其中紫心甘薯17个,国家最早通过鉴定的品种为广紫薯1号,济薯18,省级最早通过审定的为徐紫薯1号,现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为济紫薯1号、宁紫薯1号、渝紫薯7号、南紫薯008、广紫薯1号等。由于紫甘薯市场价格较高,农民愿意种植;加工产品丰富,企业乐意加工;保健功能强,市民愿意食用。紫心甘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甘薯产业的新亮点。 生物中心 供稿
[2018-09-04]
页次:9/10页 共 9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