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本站访问人数:
网站首页
全院概况
农科动态
通知公告
机构设置
专家队伍
平台建设
成果展示
科技服务
党建文化
精神文明创建
农科要闻
更多>>
1
2
3
4
5
6
通知公告
更多>>
2024年度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决算
小麦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小麦新品系济农17213(审定后)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大豆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市委第五巡察组巡察公告
2025年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预算
农科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科动态
在鄂亩产超600斤,山宁29再创佳绩
8月18日-19日,大豆新品种山宁29观摩鉴赏大会在湖北省荆州市成功举办。来自行业领域的领导、专家及500余位湖北区域的豆种经销商、种地大户参加会议。大会探讨了大豆产业发展新方向,见证了早熟、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山宁29的综合优势及广阔发展前景,奏响聚力同行,共谱山宁29高质量发展新序章! 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即将喜获丰收的山宁29大豆夏播田。以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羿国香研究员为组长的测产专家组,对荆州市公安县300亩连片种植的山宁29高产示范田进行了测产。山宁29平均亩产308.0公斤,创造了高蛋白大豆大面积高产典型。专家组一致认为,山宁29长势均匀一致,底荚适宜,密度合理,未见倒伏和病虫害发生,示范效果较好。建议加快山宁29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湖北省高蛋白大豆生产发展。 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种业商务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观摩鉴赏大会的成功举办,将大幅提升山宁29在国内大豆产区的知名度,为下一步山宁29的高产创建和大面积推广种植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作物研究所 供稿)
[2024-08-23]
邹城市张庄镇甘薯产业考察团来我院参观交流
8月17日,邹城市张庄镇镇长杭磊带领甘薯产业考察团一行六人到我院参观交流,副院长翟红梅陪同活动。 杭磊镇长表示,张庄镇是甘薯种植大镇,目前甘薯种植面积5万余亩,在济宁市农科院多年支持和帮助下,甘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恳请济宁市农科院继续加大对张庄镇的技术支持,把甘薯产业做成张庄镇的的一张名片。翟红梅副院长表示,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是我院的主要职责之一,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继续为张庄镇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我院在张庄镇建设了甘薯试验示范基地,已连续十五年开展了甘薯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推广了齐宁18、齐宁21、济薯25、济薯26等甘薯新品种,示范了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提质增效新技术,提升了当地甘薯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种植模式的转换升级,促进了薯农增收、企业增效。 当前,张庄镇新成立的邹城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开展甘薯脱毒及健康种苗培育工作,急需组织培养室的建设规划方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双方围绕该企业当前技术需求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考察团一行参观了我院生物技术实验室。下一步,我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向鲁南地区有关甘薯种薯种苗企业开展技术支撑,助力企业发展,推动鲁南地区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技术研究所 供稿)
[2024-08-20]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到汶上、山亭等示范县开展甘薯产业调研与技术指导
7月31日-8月1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立明研究员、侯夫云研究员一行到汶上、山亭、邹城等示范县开展甘薯产业调研与技术指导工作,济宁市农科院副院长翟红梅陪同调研。 7月31日下午,首先到山东金藤甘薯研究院、济宁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调研,并就近年来公司甘薯种苗品种、销量收益、脱毒组培苗生产、快繁、甘薯气调保鲜库运行效果进行交流,张立明理事长表示要继续抓好健康种苗品质、扩大影响力,打造“金藤种苗”品牌,更好地为甘薯产业及薯农服务。 8月1日上午,到山亭区徐庄镇省级现代农业(甘薯)产业园、山东欧乐食品有限公司、枣庄市三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实地调研,并就山亭区甘薯种植品种、脱毒组培苗生产、高标准温室快繁、甘薯气调保鲜库运行管理、地瓜枣系列产品研发、销售情况等甘薯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交流。张立明理事长对山亭区甘薯脱毒种苗繁育、地瓜枣精品加工和出口创汇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加工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所协作开展差异化甘薯新品种引种,建设自有脱毒苗繁育和生产基地,确保原料的稳定供给。 8月1日下午,到邹城市城前镇、张庄镇甘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调研,并在张庄镇政府与邹城市灵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矬草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种薯种苗企业进行座谈交流,交流了企业2023年鲜食型甘薯销售、甘薯脱毒种苗繁育等情况,并鼓励种薯种苗企业协作开展甘薯脱毒种苗繁育,建设脱毒苗繁育基地,从源头上培育健康种薯种苗,促进甘薯主产区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理清了当前鲁南地区甘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技术需求,为下一步鲁南地区甘薯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物技术研究所 供稿)
[2024-08-06]
国家甘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一行到泗水考察甘薯产业并到我院指导交流
8月2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强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甘薯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张立明研究员、国家甘薯体系种薯繁育与质量控制岗位科学家侯夫云研究员、济宁综合试验站黄成星站长及团队成员到泗水县开展科技帮扶活动,济宁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任艳云、泗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吕彩英及相关人员参加活动。 专家团队先后到泗水县圣水峪镇海波薯业、泗水利丰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圣地甘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生产、加工企业调研,了解泗水甘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出要强化“泗水地瓜”品牌建设,优化甘薯品种,做强做优“泗水甘薯”产业。在泗水县杨柳镇百亩鲜食型甘薯高产示范方、全国优质甘薯品种展示田进行了考察,对目前和今后的大田管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随后,专家一行到建设中的中国甘薯博物馆(泗水)进行了参观指导,对目前博物馆建设进度及开展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通过对泗水的甘薯产业特色优势和制约瓶颈进行梳理剖析,理清了甘薯产业发展思路,对泗水县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午,李强首席一行到我院考察指导,参观了院生物技术实验室及甘薯育种试验基地。李强首席分享了地方院在科研、人才、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对甘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团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交流,为我院甘薯科研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助力甘薯科研及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党委副书记张连秋、副院长韩家坤、李继存、纪委书记杨新建及相关行政处室负责人参加了交流活动。 (生物技术研究所 供稿)
[2024-08-06]
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济宁试验站邀请首席专家万鲁长到泗水县开展食用菌产业调研
7月31日,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济宁试验站邀请首席专家万鲁长先后到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华村镇田丰盛业农业有限公司开展食用菌产业专题调研。泗水县农业农村局有关工作人员陪同调研。 在圣水峪镇东仲都村,万首席同基层村干部共同学习感悟全会精神,深入了解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听取大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诉求和建议,提出村集体要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作用,利用东仲都村的区位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食用菌品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在华村镇田丰盛业农业有限公司,万首席首先听取企业食用菌生产经营情况介绍,对企业在羊肚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同企业负责人就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深入交流,随后现场查看了企业的设施大棚,指导企业要提前做好羊肚菌种植前期土壤处理和环境消毒工作,同时表示,下一步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要把企业作为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大技术支持力度。 万首席在调研中强调,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强大动力,谋划新思路,探索新举措,加快构建绿色食用菌产业生产体系,增加优质食用菌供给,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资源环境与植保研究所 供稿)
[2024-08-01]
我院与山东农业大学、诚丰种业共建 山东农业大学诚丰大豆产业研究院
7月25日,由我院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诚丰种业合作共建的山东农业大学诚丰大豆产业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在嘉祥县举行。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冷畅俭、副校长王勇,济宁市政府副市长朱贵友,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华,院党委书记任艳云、副书记张连秋,嘉祥县县委书记樊庆显、县长江峰及相关领导出席签约揭牌仪式。 嘉祥县县委书记樊庆显致欢迎辞。樊书记在致辞中强调,此次大豆产业研究院签约揭牌,标志着嘉祥县与山东农业大学、济宁市农科院的合作进入到一个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新阶段。恳请山东农业大学、济宁市农科院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产学研合作、技术指导、项目引荐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为嘉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县委、县政府将一如既往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创造最优环境,提供最好服务,共同把大豆产业研究院打造成立足嘉样、引领山东、辐射全国的一流创新平台。 任艳云书记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我院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任书记表示,大豆产业研究院的成立,必将为我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院将深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院将抓住机遇,秉承科学理念,弘扬匠心精神,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同时,借助大豆产业研究院这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研发测试平台、大型设备共享平台,推进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做强一个产业、带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群众。 冷畅俭校长在讲话中说,山东农业大学、济宁市农科院、山东诚丰种业合作共建大豆产业研究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农业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山东农业大学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责任,此次共建大豆产业研究院,是校、地、企三方资源优势的强强联合,也为山东农业大学争创“双一流”高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希望济宁市、嘉祥县与山东农业大学秉持共同的合作愿景,围绕大豆产业发展的自主迭代创新,谋划探索大豆产业研究院可行的实施路径,打通行业链、平台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政策链,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山东农业大学将在设备、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力争让研究院成为人才向往之地和奋斗热土。 随后,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王勇、济宁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任艳云、山东诚丰种业董事长李旭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冷畅俭、市政府副市长朱贵友共同为大豆产业研究院揭牌。 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到山东诚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交流。 (办公室、经济作物研究所 供稿)
[2024-07-29]
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冷畅俭一行到市农科院调研
7月25日,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冷畅俭一行到市农科院调研,并就院校合作开展座谈交流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华,市农科院党委书记、理事长任艳云,副书记张连秋,副院长韩加坤共同调研并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任艳云书记首先对冷畅俭一行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院总体学科布局及近年在科研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平台建设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华介绍了济宁市农业现状,并指出,市农科院在种业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取得骄人成绩。冷畅俭校长对市农科院的整体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尤其是在品种审定、科研创新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的成功探索,非常值得肯定与推广。他指出,山东农业大学要加快培育新技术、新模式,为推动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注入新动能;积极寻求院校、校企合作,推动学科建设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围绕区域主导产业,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业研究院,实现科产教协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坚持科研顶天立地,引导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良种良法有效运用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 座谈会参会人员还针对新品种培育、新技术集成推广、服务“三农”等话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希望双方能加强交流合作,优势互补,搭建优质院校合作平台,促进院校合作结硕果。 最后,任艳云书记对院校合作提出几点希望:一是深化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机制。积极学习山农先进科研创新机制、先进科学技术方法,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合作开展联合育种,关键技术攻关,为济宁市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加强平台合作建设,推进共建产业研究院、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大学生实践基地、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等平台,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优势,联合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优化培养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邀请山东农业大学各专业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到济宁农科院进行学术交流,指导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咨询、智力支撑。 调研期间,冷畅俭一行参观了市农科院黄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试验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团队成果展等。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周延争、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蒋飞分别就大豆、玉米栽培试验、田间管理、科研项目进展做了详细介绍。 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办公室、科研管理处、林果与中药材研究所、黄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基地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院属单位负责人参加活动。 (经济作物研究所 办公室 供稿)
[2024-07-29]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区域高产栽培岗位专家 张吉旺教授到济宁综合试验站调研指导
2024年7月21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区高产栽培岗位专家张吉旺教授一行4人到济宁综合试验站黄淮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县梁山县等地检查指导承担的玉米产业体系各项试验、玉米高产示范方和玉米大豆条带复合种植示范方等任务进展情况并部署安排下步重点工作。济宁市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张连秋、副院长韩加坤、济宁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陪同活动。 张教授实地查看了济宁综合试验站承担的岗站对接任务田间落实情况,听取了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蒋飞对田间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示范带动、培训宣传、技术服务等工作等情况,针对目前夏玉米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导致非生物逆境的发生,同时也可能引起重大病虫害发生,就加强拔节期以后快速生长阶段易发生的倒伏、病虫害影响等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建议建议及时采取化控和病虫害预防措施,降低后期倒伏风险,同时加强玉米中后期水肥管理、植保病害预防防治,为玉米高产群体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济宁综合试验站将充分发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技术平台技术优势,加快推广玉米绿色增产技术,推动区域玉米单产水平大面积提升。 (玉米研究所 供稿)
[2024-07-24]
省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单成钢一行到济宁开展中药材调研指导
7月16至17日,省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单成钢一行先后到济宁市综合试验站、泗水县泗张镇南陈村千亩金银花种植基地、邹城地生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邹城湫水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汶上县南旺镇绿然栝楼生态种植基地调研指导当前中药材生产情况,济宁市农科院党委书记、理事长任艳云、济宁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陪同活动。 单首席一行实地查看了济宁综合试验站中药材种植基地情况,听取了试验站凤丹、芍药、菊花等种质资源引进保存利用和有关试验进展情况。单首席对试验站的工作表示肯定,并提出下一步试验站要加强与岗位专家的汇报交流,做好岗站融合,做实岗站结合年工作,充分利用好产业技术体系的平台优势,挖掘好济宁道地药材优势,做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与推广。 在泗水县泗张镇邢家庄村千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单首席一行冒雨实地查看了大田土质、种植品种,详细听取了基地负责人有关金银花种植及烘干加工的相关情况。邢家庄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村委会党组织领头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以产业致富。单首席表示,这种村支部带头示范,农户入股的经营模式提高了金银花种植的精细化水平,加强了示范种植的带头作用,也带动了村子农户的种植效益。是一种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积极探索。 在邹城地生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单首席一行查看了“皂角-芍药”间作种植模式。“皂角-芍药”间作种植是省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推广的高效种植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大田空间,构建高效生态体系,皂角树还可以为芍药提供遮荫,提高芍药的产量及质量。皂角与芍药搭配种植,还减少了市场波动的影响,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今年芍药市场利好,仅芍药籽亩产值便可达几千元,种植效益好,有效缓冲了皂角市场的波动。邹城湫水农业合作社主要以丹参、酸枣生产为主。单首席等对基地种植布局、酸枣品种改良等方面工作提出指导意见。该基地丹参种植采用省体系推广的起垄覆膜种植,近期阴雨灾害天气频发,同时也是丹参根系膨大生长期,地势低洼处要注意雨后及时排水,田地土力贫瘠要及时追肥,高温高湿天气要注意预防病虫害。在酸枣种植时,可以采用“31”的种植模式,即种植时要保持三米行距,为以后酸枣生长通风、采摘预留空间,株距可以前期保持一米,在后期酸枣幼苗长大后,可隔株再进行移栽,以尽可能的利用好土地空间。 在任城区二十里铺新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单首席一行实地查看了丹参、紫菀、菊花等药材生长情况,对近期的田间管理注意事项提出指导建议。该村近年来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其田间栽培管理工作能为村民增加工作岗位,同时中药材的种植效益吸引了一批村民学习中药材种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致富作用。在汶上县南旺镇绿然栝楼生态种植公司,单首席一行实地查看了栝楼生态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等。单首席就就栝楼品种、栝楼果、栝楼根籽产品的开发利用与基地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区别于传统的地栝楼栽培模式,绿然栝楼生态种植基地采用了棚架栽培,将地面部分空间利用起来,套种如毛豆等作物,提高了种植效益。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前景好,效益高,许多农户都对中药材种植表示出强烈意愿。单首席一行还实地查看了泗水县泗张镇南浦玉河村、汶上县军屯乡戚姬村,对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就下一步中药材种植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 (林果与中药材研究所 供稿)
[2024-07-20]
我院在微山县挂牌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2024年7月18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微山县大鑫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微山县欢城镇举行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授牌仪式。院党委副书记张连秋、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中心主任韩团结、微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红春等莅临现场,共同为微山县大鑫种植专业合作社授予这一殊荣,开启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微山县大鑫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微山县欢城镇赵庄村九街 320 号,依托当地优质的土壤资源与农光互补的创新模式实现羊肚菌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仅2023年经营收入120万元,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此次正式挂牌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不仅是对合作社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寄予的厚望。 挂牌仪式结束后,活动人员还参观了微山县鸿溢菌业有限公司,对该公司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的卓越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鸿溢菌业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在参观过程中,专家们围绕品种选育、种植模式、发菌管理、催芽过程温度及通风调控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此次省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微山县食用菌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等提供示范展示平台,也为推动微山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资源环境与植保研究所 供稿)
[2024-07-20]
页次:14/79页 共 78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