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本站访问人数:
网站首页
全院概况
农科动态
通知公告
机构设置
专家队伍
平台建设
成果展示
科技服务
党建文化
精神文明创建
农科要闻
更多>>
1
2
3
4
5
6
通知公告
更多>>
2024年度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决算
小麦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小麦新品系济农17213(审定后)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大豆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市委第五巡察组巡察公告
2025年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预算
农科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科动态
院小麦创新团队送技下乡,护航春管助农增收
当前正值小麦拔节孕穗期,田间管理技术水平与病虫害防治效果直接影响小麦产量。为破解农户“技术落地难”问题,4月10日-21日,我院小麦创新团队积极行动,先后赴高新区王因镇、曲阜市王庄镇、鱼台县张黄镇及嘉祥县大张楼镇等多个乡镇开展小麦中后期栽培管理技术服务培训,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及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各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紧紧围绕不同地块小麦苗情、肥水管理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突出问题,考察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王霖所长在曲阜市王庄镇和梁山县韩垓镇技术培训会上,详细分析了当前小麦生长状况,肥水管理措施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并针对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前期施肥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肥水管理措施方案。孙雷明副所长以“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主题,在嘉祥县引河村及大张楼镇对种粮大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对农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走入田间地头,现场查看小麦长势,对小麦蚜虫、条锈病等发生情况进行仔细调查,并给出相关建议。陈贵菊副所长在鱼台县张黄镇及高新区王因镇针对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在张黄镇针对当地稻茬麦种植面积比较大,小麦群体大、个体弱的特点,提出加强病虫害防治、喷施叶面肥、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提高单产。 今年小麦返青以来,我院小麦创新团队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开展多次送科技下乡活动,赋能乡村振兴。科普惠农活动总计培训500余人次,通过技术培训,让农户从‘靠经验’转向‘靠科技’,为我市夏粮丰收提供科技支撑。 (小麦研究所 供稿)
[2025-04-21]
省体系副首席韩金龙一行到济宁调研指导示范基地建设
2025年4月16日至17日,省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兼栽培岗位专家韩金龙研究员、病虫害防控与质量安全岗位专家李秋教授、济宁综合试验站就推进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联合开展调研指导活动。重点围绕芍药、牡丹、菊花、金银花、皂角等鲁西南优势特色品种资源选育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药材品质控制等方面等与种植基地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种植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了泗水县中册镇西侯夹村基地芍药新品种种植生长状况。韩金龙研究员介绍,此基地种植的芍药品种是体系经过多年选育的芍药新品系,已在多个地点进行了试验示范种植,表现出了优良的农艺性状,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并对下步浇水、除草等田间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要求。邹城市城前镇青龙山村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具有适合种植中药材的禀赋优势,当地群众也有皂角、金银花、菊花等种植传统。但近年来种植效益不高,群众种植意愿下降。针对该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增加群众收入的需求,体系依托该村苗期皂角林地资源,利用林下土地空间资源,结合多年生和一年生药材生长特性,示范推广林下菊花种植模式,推动皂角林地长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有效增加药材种植综合效益。 在嘉祥林下牡丹、芍药种植基地和安居街道汪西村金银花种植基地,李秋教授仔细查看了受害病株,初步分析了发生危害原因并对病株进行采样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的病理分析。调研组综合分析并给出指导建议,中药材种植中病虫害防控关键在预先采取措施,种植前施用生物菌剂有机肥优化土壤结构,减少病源基数,在药材生长管理期间,要注重施用生物源药剂提前做好杀菌杀虫措施,预防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危害。 在鄄城县彭楼镇道地中药材资源育种与生态栽培示范基地,韩金龙研究员重点对芍药优良种质的筛选,扩繁,大田区试等全流程进行了介绍,分享了芍药等种质资源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目前,该基地保存近千份芍药资源,是国内芍药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育种基地。同时,该基地还示范种植小麦、玉米/芍药粮药间作套作等种植模式,在不减少粮食作物基础上,明显增加土地产出效益。 在济宁试验站中药材种植试验示范基地,韩金龙研究员在听取试验站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后指出,优良品种是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聚焦地方特色道地品种,注重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有目的的开展种质创新,破解遗传性状退化、抗逆性不足等瓶颈问题,为产业发展夯实种源基础。要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建设,示范推广体系成熟适用的种植模式和技术,有效提高种植综合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下一步,省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将进一步加强岗站协作联合,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有机融合,为鲁西南中药材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林果与中药材研究所 供稿)
[2025-04-18]
省中草药体系济宁试验站赴临沂试验站开展对接交流活动
4月15日,省中草药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赴临沂开展对接交流活动。省体系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张锋博士、病虫害防控与质量安全岗位专家李秋教授到会指导。 在临沂试验站源通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临沂试验站站长张谦介绍了试验开展情况,实地查看了丹参、金银花种质资源圃,探讨交流了中药材育种中难点问题。基地负责人王晓讲述了丹参段育苗种植的经验和优势,并对比了不同措施品种之间的生长差异。岗位专家、试验站相互交流了在科研项目申请、试验开展、特色中药材资源挖掘、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各团队就进一步加强交流协作达成初步意见。随后一行人到临沂河东试验站南亩春耕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进行参观学习,河东试验站站长张英姿现场讲解了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圃—远志馆,相互交流了中医药文化产品开发、科普研学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和经验方法并就结合文旅开发药膳、康养项目,延伸产业链条进行了探讨。 此次对接交流活动,为推动济宁区域中药材生产提供了思路经验。下一步,济宁试验站将进一步加强与体系专家的联系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发挥体系平台科技支撑作用,促进当地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林果与中药材研究所 供稿)
[2025-04-18]
国家甘薯体系岗站专家联合在鲁南地区开展甘薯病毒病普查与防控技术指导
为了促进鲁南地区甘薯产业健康种苗良性发展,落实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关于甘薯复合病毒病(SPVD)监测预警”工作方案,4月9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种薯繁育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侯夫云研究员、线虫及真菌病防控岗位专家孙厚俊研究员、栽培生理岗位张海燕研究员、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黄成星研究员及团队成员组成“三岗一站”联合专家团队,赴汶上、泗水和邹城等甘薯育苗基地开展甘薯育苗床病毒病普查与防控技术指导工作。 专家团队先后赴济宁金藤薯业、华青薯业、嘉禾薯业、山东邹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邹城灵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等育苗基地开展甘薯病毒病普查并给予防控技术指导,并采集各种疑似病毒株进行病毒种类鉴定。根据不同甘薯育苗基地SPVD、曲叶病毒等病毒病发生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下防控措施:一是选择优良种薯,不用自留种;二是防控蚜虫、粉虱的发生,严格监控虫害,减少病毒传播;三是及时清理有病毒症状的薯苗及薯块,减少病毒转移扩散;四是注意苗床中期的温度管理;五是健全种苗预处理、运输、周转过程中的设施,增加薯苗成活率。 本次对鲁南地区部分甘薯育苗企业开展苗床期SPVD调查工作,掌握了鲁南地区育苗床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鲁南地区苗床期病虫害防控方案,同时对甘薯育苗企业进行了甘薯病毒病症状识别及防控技术指导,提高了育苗企业和种植户对甘薯病毒病的防控意识,对鲁南地区甘薯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技术研究所 供稿)
[2025-04-16]
岗站联合,启动早春马铃薯冷害应急反应
4月1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济宁市遭受7级大风侵袭伴随夜间气温骤降至5℃以下,马铃薯作物遭受冷害。4月13日,省薯类产业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邀请青岛农业大学植保岗位专家迟胜起教授、枣庄市综合试验站站长许杰研究员赴邹城市看庄镇、泗水县星村镇马铃薯产区开展田间冷害技术指导。 调查发现,马铃薯植株普遍出现叶缘发黑枯萎、生长点受损、顶部萎蔫等冷害现象,但受害轻重程度不一。马铃薯品种间差异明显,V7和沃土5号较重,荷兰15较轻;土壤湿度也有较大的影响,湿度大的轻,湿度小的重。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徐宝连研究员建议:未来几天大风天气将逐渐减弱,气温回升较快,要及时浇水,避免植株因叶片水分蒸发造成二次伤害;3-5天后,马铃薯植株中部叶片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每亩追施5公斤含锰高氮高钾低磷水溶肥或喷施叶面肥,让植株尽快生发枝条,及时供应块茎膨大所需的养分;雨前要及时做好晚疫病的预防工作。 (蔬菜花卉研究所 供稿)
[2025-04-16]
服务援外企业,助力“一带一路”
2025年4月9日,山东济宁齐发生态农业发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王振峰经理一行到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对非洲博茨瓦纳共和国马铃薯种植项目,与山东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座谈。 该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拓展海外农业市场,在非洲博茨瓦纳共和国承包20000余亩土地,计划规模化种植马铃薯。但公司目前无相关种植技术,也缺乏成熟的技术团队支持,这次交流座谈会旨在借助科研力量,破解企业在非洲发展农业面临的关键难题和技术短板。 会上,王振峰经理介绍了博茨瓦纳共和国的气候、土壤、水文、居民饮食习惯和要开发种植马铃薯地块条件等具体情况。徐宝连站长指出,博茨瓦纳共和国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光照充足,居民主食以薯类为主,具备一定的马铃薯消费习惯,市场潜力广阔,但马铃薯生茬地块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黏结、保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以养代改、有机肥和绿肥培肥地力”的思路,同时做好土样与水样检测,轮作种植玉米、苜蓿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为马铃薯高产创造良好基础。 在生产规划方面,团队专家建议企业借鉴国内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优化种植流程,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种植与收获等系列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初步提出“非洲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构想,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王振峰经理表示,此次座谈受益匪浅,不仅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指导,也进一步坚定了公司深耕非洲农业市场的信心。 济宁综合试验站将继续发挥科研平台和人才技术优势,积极为“走出去”的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服务,助力济宁农业品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蔬菜花卉研究所 供稿)
[2025-04-16]
院食用菌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服务活动
2025年4月8日,院食用菌创新团队一行三人深入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山东众成菌业有限公司和山东晟润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 在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公司黑皮鸡枞菌生产销售情况。针对公司目前面临的黑皮鸡枞菌出菇期污染率高等情况进行了交流,团队建议筛选抗逆品种,从源头降低污染率;其次改良覆土基质。接着实地考察了公司红托竹荪的出菇现场,在红托竹荪栽培、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进行了建议和指导,下一步将联合开展红托竹荪液体菌种优化试验。 在山东众成菌业有限公司,参观了菌包制作车间、液体菌种生产车间、接种生产线等,在发菌室察看了蜜环菌菌丝生长情况,就下一步天麻及猪肚菌栽培试验达成合作意向。 在山东晟润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平菇大棚里,团队成员对管理人员进行了平菇春季管理现场指导,强调一是控制大棚内温度,面对高温天气及时降温;二是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根据棚内温度和出菇量调整通风口大小、通风次数和时长;三是防病防虫工作要及时,加强水、温、气协调管理,做好场地清洁工作。 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济宁农科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了解了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产业需求,为今后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资源环境与植保研究所 供稿)
[2025-04-10]
济宁市农科院与山东海波薯业有限公司开展“支部联建 科技服务”主题党日活动
2025年4月1日,济宁市农科院第一党支部联合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赴泗水县圣水峪镇山东海波薯业有限公司开展“支部联建、科技服务”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活动以党建为纽带,深化院企合作,聚焦甘薯产业技术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济宁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任艳云带领第一党支部党员及青年科技人员代表一行14人,实地调研了山东海波薯业有限公司甘薯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并就甘薯脱毒苗工厂化繁育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技术指导;随后,参加活动人员在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党支部活动室参加支部联建座谈会。省派驻北东野村第一书记秦永康、泗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勇、圣水峪镇副镇长杨建龙、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兴俊及海波薯业负责人庞海波等共同参与。济宁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任艳云表示,此次支部联建活动是深化“党建+科技服务”模式的新起点,下一步,济宁市农科院将依托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重点帮扶,定期派驻专家团队,针对脱毒种苗繁育以及甘薯高效栽培等环节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推动济宁甘薯产业提质增效。山东海波薯业负责人对济宁市农科院多年来的科技帮扶表达感谢,并表示将以济宁市农科院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快繁育优质脱毒种苗,保障薯苗质量,让客户放心、让种植户安心。 (生物技术研究所 第一党支部 供稿)
[2025-04-02]
专家齐聚济宁,推动大豆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第十五届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学术年会胜利召开
3月29日,第十五届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学术年会在嘉祥召开。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嘉祥县人民政府主办,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承办,来自全国13省的300多名科研专家、企业和种植户代表齐聚济宁,共商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和种业企业的专家分别围绕大豆育种、种植、加工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在第十五届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青年科技论坛中,我院青年科研人员王修帅所做的“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基因编辑大豆品种的加工适配性开发”学术报告荣获二等奖。 会议发布的《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2024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黄淮海地区审定大豆新品种94个,我院3个品种山宁33、山宁36、山宁29位列其中,我院参与完成的“黄淮海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入选国家农业主推技术,为黄淮海地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品种及技术支撑。依托我院建立的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连续15年获评优秀试验站。 会议首次开设圆桌论坛,大豆种业企业、加工企业、收储企业、种植大户和育种家代表面对面交流,从大豆产业链的不同角度阐述看法,发表建议,推动了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经济作物研究所 供稿)
[2025-04-01]
走进农业科技 体验绿色未来——济宁一中农业科学社团走进农科院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2025年3月30日,济宁一中农业科学社团师生一行约50人到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展走进农业科技 体验绿色未来主题研学活动。 活动伊始,农科院韩加坤副院长为同学们介绍了农科院的基本情况并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在农科院科普专家的全程指导下,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探秘之旅。 在科普展厅,同学们通过图文展板和实物标本,系统了解了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起源演化、品种改良历程及其营养构成。随后,在现代化的小麦生理实验室,精密的分析仪器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科普志愿者现场演示了作物生理性状测定技术,并详细讲解了从麦粒到面粉再到各类面食的全产业链加工过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在农科院的种质资源库,志愿者向同学们介绍了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保存技术,特别是低温保存等关键技术,使同学们认识到种质资源作为农业芯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无菌操作下的幼苗繁育过程,对现代生物技术的精妙应用赞叹不已。在农科院试验基地,志愿者讲解了小麦、大蒜等作物的生长特性及田间管理技术,让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活动最后,韩加坤副院长为同学们带来《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的专题讲座。他从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讲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因编辑、垂直农业等前沿技术,并勉励同学们关注农业科技发展,培养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此次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动手实践、专家讲座等多元化形式,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农业科技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现代农业的兴趣。未来,济宁农科院将持续深化院校合作机制,打造院校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农业科普实践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新时代农业科技后备人才贡献力量。 (科研管理处 供稿)
[2025-04-01]
页次:6/79页 共 785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