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本站访问人数:
网站首页
全院概况
农科动态
通知公告
机构设置
专家队伍
平台建设
成果展示
科技服务
党建文化
精神文明创建
农科要闻
更多>>
1
2
3
4
5
6
通知公告
更多>>
市委第五巡察组巡察公告
大豆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转让公告
2025年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预算
关于办理2024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
关于参加山东省第五届财会知识大赛的通知
2023年度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单位决算
科技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服务
济宁综合试验站小麦创新团队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活动
4 月 25 日,济宁综合试验站小麦创新团队深入基层,走进汶上县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山东农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活动,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科技水平,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在汶上县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种繁育田,专家对当前小麦制种关键环节,进行了技术指导。专家强调了当前小麦良种繁育田杂株去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详细讲解了去杂规范和注意事项,确保种子纯度。同时,围绕抽穗扬花期小麦生育特点,就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提出合理的田间管理方案。在山东农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专家们深入企业育种试验田,结合公司试验开展情况,从品种选育目标制定、亲本材料选择、杂交组合配置等多方面进行指导。针对试验种植环节,详细讲解了田间试验设计要点、数据记录与分析方法,特别强调了规范化种植管理对确保试验数据准确的重要性。 此次活动不仅切实解决了生产一线技术问题,更通过科技引领,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从传统种植向科学化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注入了发展动力。 (小麦研究所 供稿)
[2025-04-30]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到济宁开展产业调研和技术指导
4月18-19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邱思鑫研究员带领线虫及真菌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孙厚俊研究员、虫害防控岗位科学家马娟研究员、病毒病防控岗位科学家赵付枚副研究员和细胞遗传与倍性育种技术岗位科学家孙健教授及团队成员一行6人到济宁综合试验站调研指导,济宁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陪同调研。 专家一行先后前往泗水利丰食品有限公司、济宁市农科院、济宁金藤薯业、济宁华农薯业和沿途小型育苗基地开展调研,并对其育苗期苗床管理进行技术指导。调研发现,规模较大的育苗企业或合作社对甘薯种薯繁育和薯苗管控较规范,苗床病毒病发生相对较轻;而小型育苗基地育苗多采用自留当地繁育的种薯,SPVD和卷叶病毒病发生相对较重。根据苗床病虫害发生情况,专家们对当前苗床和后期管理提出了建议:一是选择专业科研机构或正规规模化种苗繁育企业生产的脱毒种薯,慎用甘薯产区自留种薯;二是及时清理有病毒症状的薯苗及薯块,做好白粉虱和蚜虫的防治,控制病毒传播扩散;三是适时除草,加强田间管理,防止传毒昆虫滋生。 院党委书记、理事长任艳云、副院长翟红梅带领甘薯创新团队与专家一行进行了交流,专家团队了解了鲁南地区甘薯产业病虫害发生基本情况和防治现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岗站合作,尽早布局,提前谋划,进一步扩大体系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成果集成的综合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带动示范县科学合理的开展甘薯病虫害防控工作,辐射带动周边产区科学防控,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技术保障。 (生物技术研究所 供稿)
[2025-04-29]
院小麦创新团队送技下乡,护航春管助农增收
当前正值小麦拔节孕穗期,田间管理技术水平与病虫害防治效果直接影响小麦产量。为破解农户“技术落地难”问题,4月10日-21日,我院小麦创新团队积极行动,先后赴高新区王因镇、曲阜市王庄镇、鱼台县张黄镇及嘉祥县大张楼镇等多个乡镇开展小麦中后期栽培管理技术服务培训,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及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各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紧紧围绕不同地块小麦苗情、肥水管理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突出问题,考察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王霖所长在曲阜市王庄镇和梁山县韩垓镇技术培训会上,详细分析了当前小麦生长状况,肥水管理措施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并针对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前期施肥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肥水管理措施方案。孙雷明副所长以“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主题,在嘉祥县引河村及大张楼镇对种粮大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对农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走入田间地头,现场查看小麦长势,对小麦蚜虫、条锈病等发生情况进行仔细调查,并给出相关建议。陈贵菊副所长在鱼台县张黄镇及高新区王因镇针对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在张黄镇针对当地稻茬麦种植面积比较大,小麦群体大、个体弱的特点,提出加强病虫害防治、喷施叶面肥、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提高单产。 今年小麦返青以来,我院小麦创新团队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开展多次送科技下乡活动,赋能乡村振兴。科普惠农活动总计培训500余人次,通过技术培训,让农户从‘靠经验’转向‘靠科技’,为我市夏粮丰收提供科技支撑。 (小麦研究所 供稿)
[2025-04-21]
国家甘薯体系岗站专家联合在鲁南地区开展甘薯病毒病普查与防控技术指导
为了促进鲁南地区甘薯产业健康种苗良性发展,落实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关于甘薯复合病毒病(SPVD)监测预警”工作方案,4月9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种薯繁育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侯夫云研究员、线虫及真菌病防控岗位专家孙厚俊研究员、栽培生理岗位张海燕研究员、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黄成星研究员及团队成员组成“三岗一站”联合专家团队,赴汶上、泗水和邹城等甘薯育苗基地开展甘薯育苗床病毒病普查与防控技术指导工作。 专家团队先后赴济宁金藤薯业、华青薯业、嘉禾薯业、山东邹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邹城灵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等育苗基地开展甘薯病毒病普查并给予防控技术指导,并采集各种疑似病毒株进行病毒种类鉴定。根据不同甘薯育苗基地SPVD、曲叶病毒等病毒病发生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下防控措施:一是选择优良种薯,不用自留种;二是防控蚜虫、粉虱的发生,严格监控虫害,减少病毒传播;三是及时清理有病毒症状的薯苗及薯块,减少病毒转移扩散;四是注意苗床中期的温度管理;五是健全种苗预处理、运输、周转过程中的设施,增加薯苗成活率。 本次对鲁南地区部分甘薯育苗企业开展苗床期SPVD调查工作,掌握了鲁南地区育苗床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鲁南地区苗床期病虫害防控方案,同时对甘薯育苗企业进行了甘薯病毒病症状识别及防控技术指导,提高了育苗企业和种植户对甘薯病毒病的防控意识,对鲁南地区甘薯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技术研究所 供稿)
[2025-04-16]
岗站联合,启动早春马铃薯冷害应急反应
4月1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济宁市遭受7级大风侵袭伴随夜间气温骤降至5℃以下,马铃薯作物遭受冷害。4月13日,省薯类产业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邀请青岛农业大学植保岗位专家迟胜起教授、枣庄市综合试验站站长许杰研究员赴邹城市看庄镇、泗水县星村镇马铃薯产区开展田间冷害技术指导。 调查发现,马铃薯植株普遍出现叶缘发黑枯萎、生长点受损、顶部萎蔫等冷害现象,但受害轻重程度不一。马铃薯品种间差异明显,V7和沃土5号较重,荷兰15较轻;土壤湿度也有较大的影响,湿度大的轻,湿度小的重。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徐宝连研究员建议:未来几天大风天气将逐渐减弱,气温回升较快,要及时浇水,避免植株因叶片水分蒸发造成二次伤害;3-5天后,马铃薯植株中部叶片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每亩追施5公斤含锰高氮高钾低磷水溶肥或喷施叶面肥,让植株尽快生发枝条,及时供应块茎膨大所需的养分;雨前要及时做好晚疫病的预防工作。 (蔬菜花卉研究所 供稿)
[2025-04-16]
服务援外企业,助力“一带一路”
2025年4月9日,山东济宁齐发生态农业发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王振峰经理一行到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对非洲博茨瓦纳共和国马铃薯种植项目,与山东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座谈。 该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拓展海外农业市场,在非洲博茨瓦纳共和国承包20000余亩土地,计划规模化种植马铃薯。但公司目前无相关种植技术,也缺乏成熟的技术团队支持,这次交流座谈会旨在借助科研力量,破解企业在非洲发展农业面临的关键难题和技术短板。 会上,王振峰经理介绍了博茨瓦纳共和国的气候、土壤、水文、居民饮食习惯和要开发种植马铃薯地块条件等具体情况。徐宝连站长指出,博茨瓦纳共和国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光照充足,居民主食以薯类为主,具备一定的马铃薯消费习惯,市场潜力广阔,但马铃薯生茬地块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黏结、保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以养代改、有机肥和绿肥培肥地力”的思路,同时做好土样与水样检测,轮作种植玉米、苜蓿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为马铃薯高产创造良好基础。 在生产规划方面,团队专家建议企业借鉴国内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优化种植流程,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种植与收获等系列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初步提出“非洲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构想,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王振峰经理表示,此次座谈受益匪浅,不仅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指导,也进一步坚定了公司深耕非洲农业市场的信心。 济宁综合试验站将继续发挥科研平台和人才技术优势,积极为“走出去”的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服务,助力济宁农业品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蔬菜花卉研究所 供稿)
[2025-04-16]
院食用菌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服务活动
2025年4月8日,院食用菌创新团队一行三人深入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山东众成菌业有限公司和山东晟润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 在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公司黑皮鸡枞菌生产销售情况。针对公司目前面临的黑皮鸡枞菌出菇期污染率高等情况进行了交流,团队建议筛选抗逆品种,从源头降低污染率;其次改良覆土基质。接着实地考察了公司红托竹荪的出菇现场,在红托竹荪栽培、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进行了建议和指导,下一步将联合开展红托竹荪液体菌种优化试验。 在山东众成菌业有限公司,参观了菌包制作车间、液体菌种生产车间、接种生产线等,在发菌室察看了蜜环菌菌丝生长情况,就下一步天麻及猪肚菌栽培试验达成合作意向。 在山东晟润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平菇大棚里,团队成员对管理人员进行了平菇春季管理现场指导,强调一是控制大棚内温度,面对高温天气及时降温;二是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根据棚内温度和出菇量调整通风口大小、通风次数和时长;三是防病防虫工作要及时,加强水、温、气协调管理,做好场地清洁工作。 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济宁农科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了解了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产业需求,为今后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资源环境与植保研究所 供稿)
[2025-04-10]
济宁市农科院与山东海波薯业有限公司开展“支部联建 科技服务”主题党日活动
2025年4月1日,济宁市农科院第一党支部联合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赴泗水县圣水峪镇山东海波薯业有限公司开展“支部联建、科技服务”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活动以党建为纽带,深化院企合作,聚焦甘薯产业技术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济宁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任艳云带领第一党支部党员及青年科技人员代表一行14人,实地调研了山东海波薯业有限公司甘薯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并就甘薯脱毒苗工厂化繁育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技术指导;随后,参加活动人员在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党支部活动室参加支部联建座谈会。省派驻北东野村第一书记秦永康、泗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勇、圣水峪镇副镇长杨建龙、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兴俊及海波薯业负责人庞海波等共同参与。济宁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任艳云表示,此次支部联建活动是深化“党建+科技服务”模式的新起点,下一步,济宁市农科院将依托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重点帮扶,定期派驻专家团队,针对脱毒种苗繁育以及甘薯高效栽培等环节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推动济宁甘薯产业提质增效。山东海波薯业负责人对济宁市农科院多年来的科技帮扶表达感谢,并表示将以济宁市农科院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快繁育优质脱毒种苗,保障薯苗质量,让客户放心、让种植户安心。 (生物技术研究所 第一党支部 供稿)
[2025-04-02]
院校携手育未来,劳动教育赋成长
3月26日,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教师代表走进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展以“劳动教育赋能成长”为主题的深度探访活动。双方围绕《一亩方田 五育融合》项目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科研资源赋能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推动五育并举落地生根。 在座谈会上,双方就如何将科研创新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任艳云表示:我们将开发系列主题科学实验,让学生全程参与农作物种植管理,通过科学观察、数据采集等实践,让劳动课堂焕发科学魅力。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相关领导和教师代表对此深表认同:“期待学生们能参与到新品种培育实践中,切身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 在农科院专家陪同下,教师们走进小麦实验室,认识了现代化农业检测仪器,系统了解小麦从育种到餐桌的过程。参观遗传育种实验室,初步了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踏入组织培养室,领略植物细胞工程的魅力。教师们还实地参观了食用菌智能化温室和大蒜、小麦试验田,亲身感受农业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 下一步,济宁农科院将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平台与人才优势,与教育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科研引领+教育赋能的创新融合模式,打造院校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为区域科研与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科研管理处 供稿)
[2025-03-28]
山东省牛产业技术体系岗站联合开展科技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3月19日,山东省牛产业技术体系济宁试验站邀请体系首席专家林雪彦教授、设施与环境岗位专家曹荣峰教授、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赵红波研究员、育种与繁育岗位专家李荣岭研究员、疫病防控岗位专家朱伟教授、加工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朱立贤教授及山东奥克斯畜牧种业有限公司苏波经理等一行专家,在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李素真副院长和济宁试验站宫本芝站长的陪同下,共赴泗水红山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开展科技帮扶活动;济宁电视台“更济宁”栏目进行了采访报道。 泗水红山奶牛养殖有限公司为“十四五”期间济宁试验站科技帮扶的牛场,试验站长期联合体系岗位专家,主要围绕制约牛场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送良种、送技术、提水平、增效益”等活动。以种质改良为主导,每年为牛场提供一定数量的冻精,帮助牛场制定科学的选种选配计划,并不定期到牛场在系谱档案建立、选种选配、繁殖管理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现场培训。此次红山牛场的科技帮扶之行,专家们通过现场座谈和实地查看,分别从品种改良、疾病预防、饲料营养、生鲜乳销售渠道等诸多方面,对牛场状况进行了深入了解,提出适合当前牛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发现的犊牛腹泻、TMR日粮制作等饲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与牛场负责人渠井萍书记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给予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通过前期科技帮扶工作的持续开展,牛场牛群遗传品质已明显提升,牛群的体细胞数明显下降,牛群单产也提高150kg/年;牛场的养殖技术水平和饲养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畜牧兽医研究所 供稿】
[2025-03-24]
页次:1/10页 共 9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